海南地质矿产 第五节 新生界

    第三纪地层主要分布在海口地层小区。五指山地层分区则见于琼东北的长昌盆地及琼西南沿海地区。三亚地层分区则分布于南部沿海。此外南海地层大区的莺歌海盆地第三纪地层也比较发育。

    海口地层小区由于受雷琼断陷盆地控制,第三纪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巨大,隐伏分布于琼北广大地区,共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中老第三纪长流组、流沙港组及涠洲组为陆相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沉积,新第三纪为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偶夹碳酸盐岩沉积的海相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有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海口组。此外海口地层小区的西南部有小面积的陆相煤系地层,为中新世长坡组。

    五指山地层分区及三亚地层区共有7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中老第三纪有昌头组、长昌组、瓦窑组,分布在琼东北的长昌盆地、琼西南白沙-乐东盆地的西南部局部地区,为陆相碎屑岩、油质页岩、褐煤沉积。新第三纪分布在海南岛西南沿海地区,岩石地层单位有佛罗组及望楼港组,属海相碎屑岩沉积。琼东北的蓬莱发育基性火山岩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有石马村组及石门沟村组。

    南海地层大区的莺歌海盆地有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等5个岩石地层单位,属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第四纪地层较发育,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呈带状环岛分布,主要受新生代晚期的新构造格局控制。岩石地层单位有秀英组、北海组、八所组、万宁组、琼山组及烟敦组,除万宁组为河口三角洲沉积,北海组为洪冲积成因外,其余均为海相砂砾及泥质沉积。此外还有未建立正式地层单位的更新统、全新统洪冲积层。琼北第四纪还发育有火山岩地层,已建组的有晚更新世道堂组及早全新世石山组;未建组的据有关资料有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基性火山岩。

    一、第三系

    第三纪地层的研究始于l959年。陈仁明等在长昌盆地开展煤矿普查时,将盆地中部的一套地层命名为长昌系,认为时代为渐新世,但无时代依据。1960年,广东地质局765队在乐东莺歌海盆地开展石油普查时创建了中新世佛罗组及上新世望楼港组,其中望楼港组找到上新世介形类及腹足类化石。1964年,广东区测大队在开展海南岛l: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长昌盆地的长昌煤系连同下伏的杂色岩系合并为长昌群,其上覆地层及海口地区的上第三系创建华场群,但无时代资料。l965年,地质部第四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将海南岛南部创建的望楼港组及佛罗组引入琼北。l975年,陈仁明等在儋州市长坡煤矿勘查时创建中新世长坡组。1977年,杨基广等在海口市长流地区进行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时创建海口组,根据双壳类、腹足类化石,认为其时代为上新世。1980年,陈仁明等在长昌煤矿区深部普查时,将长昌群易名为长昌组,认为时代为中新世。其下伏地层则创名昌头组,上覆地层创名瓦窑组,时代分列为渐新世和新第三纪,但时代依据不足。l981年,李福等在1:200000海南岛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创建长流组以替代佛罗组,但认为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同时将与下洋组、角尾组相当的层位划为中新世长坡组。同年胡平忠等将广东省湛江地区及北部湾创建的古新世长流组、始新世流沙港组、渐新世涠洲组、中新世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引入琼北,上新世乃采用望楼港组;在南海地层大区的莺歌海盆地(大陆架)新建渐新世陵水组、中新世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及上新世莺歌海组。1984年,黎明等在1:200000海南岛铁矿区划说明书中,根据长昌组的植物化石而厘定其时代为始新世,其下伏昌头组及上覆瓦窑组时代分别古新世和渐新世。1989年,海南地质大队在开展海口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时,新第三纪地层上新世采用海口组,与灯楼角组和角尾组相当的层位划为长流组,与下洋组相当层位创建玉沙村组。1992年,雷奕振等在《海南岛地质》中,琼北第三纪地层采用胡平忠(1981)的划分方案,同时创建古新世好贤组及始新世文仕村组;长昌盆地瓦窑组找到孢粉化石而将时代厘定为晚始新世,古新世昌头组亦找到孢粉化石,从而提供了时代依据,长昌组则仍划为始新世;海南岛西南沿海则不采用望楼港组及佛罗组,而将莺歌海盆地的上新世黄流组及中新世莺歌海组引入琼南。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层清理研究成果(海南省岩石地层,l997)提出海口地层小区不宜引入上新世望楼港组,应采用海口组,中新世及老第三纪采用胡平忠(1981)的划分方案;新第三纪华场群已解体、中新世长流组与古新世长流组重名、中新世玉沙村组创名在下洋组之后、古新世好贤组及始新世文仕村组属同物异名,这些岩石地层单位都应停用。五指山地层分区及三亚地层区老第三纪采用雷奕振的划分方案,新第三纪则认为莺歌海盆地的黄流组及莺歌海组不宜引入琼南,应采用中新世佛罗组及上新世望楼港组;此外新建2个火山岩地层单位,即中新世石马村组及上新世石门沟村组。

    (一)海口地层小区岩石地层单位

    长流组:不整合于早白垩世鹿母湾组之上,整合于流沙港组之下的一套红色碎屑岩,岩性为棕红、紫红色泥岩与同色或灰色砂砾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灰褐色泥灰岩。厚度217~570 m。

    该组在省内未发现化石,但在雷州半岛的迈参2井及4井发现孢粉及介形类化石,其时代为古新世。

    流沙港组:为整合于长流组与涠洲组之间的一套灰色碎屑岩。由深灰、灰黑、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不等厚互层组成,中部夹薄层玄武岩,含砾砂岩微含油或具油斑。厚度576~1209 m。

    该组产丰富的孢粉化石,主要有栎粉、拟榛莫 m粉、变形桤木粉等;其地质时代为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北部湾湾2井产介形类,主要有沼真星介、玻璃介等,其地质时代为始新世。故流沙港组时代应为始新世。

    流沙港组是生油和储油层位,对金凤小型石油天然气矿床有成矿控制作用。

    涠洲组:整合于流沙港组灰色碎屑岩之上的一套杂色碎屑岩,岩性为棕红、灰绿、棕黄、浅灰色泥岩与浅灰色含砾砂岩、砂砾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数层玄武岩。厚度变化范围为482~1677 m。底部以含砾砂岩与下伏流砂港组灰色泥岩分界,顶部以棕红色泥岩与上覆下洋组灰白色砂砾岩不整合接触。

    产丰富的孢粉及介形类化石。其中介形类主要美星介、玻璃介、梯形双耳金星介等,称为Chinocythere组合,时代属渐新世。

    涠洲组是储油层位。

    下洋组:位于涠洲组与角尾组之问的一套粗碎屑岩,以灰白、浅灰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局部互层。厚度236~121.4 m。底部以砂砾岩与下伏涠洲组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不整合接触,顶部以中砂岩与上覆角尾组粗砂岩整合接触。

    产有孔虫及孢粉化石。有孔虫主要有卷转虫、抱球虫等,称西帕罗抱球虫组合(浮游型)及Ammoniatepida组合(底栖型)。孢粉主要有三孔沟粉、小孔藜粉等,称为Tricolporopollenites-Zonocostites-Chenopodipollis microporatus-Graminidites组合。其地 质时代为早中新世。

    下洋组为储油层位。也是琼北地下水水源地的含水层位之一。

    角尾组:整合于下洋组之上灯楼角组之下的一套细碎屑岩,下部浅灰、灰绿色中粗砂岩夹灰色粉砂质泥岩;上部浅灰、灰绿色中细砂岩、粉砂岩与浅灰、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夹数层玄武岩。厚度289~79.53 m。底部以粗砂岩与下伏下洋组分界,顶部以粉砂岩与上覆灯楼角组中细砂岩分界。

    产介形类、有孔虫、双壳类及孢粉化石。介形类主要英利小花形介、堂皇新花形介等,称Spinileberis Longicaudata组合,有孔虫主要有园球虫、卷转虫、园幅虫等,称锡卡园幅虫、缝线园球虫组合(浮游型)。其时代为中中新世。

    角尾组是琼北地下水源地的含水层位之一。

    长坡组:为陆相含煤沉积。以灰、蓝灰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灰色钙质含油页岩和褐煤层,底部见杂色砾岩、砂砾岩、泥质中粗砂岩。厚度331~294 m。与上覆晚中新世灯楼角组呈平等不整合接触,与下伏鹿母湾组呈不整合接触。

    产脊椎动物鱼、鳖、鳄及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孢粉化石;孢粉称Crassoretitriletes-Polypodiisporites usmensis-Quercoiditesmicrohenrici组合,其时代属中新世早-中期。

    长坡组控制了长坡大型油页岩矿床及中型褐煤矿床。

    灯楼角组:为位于角尾组与海口组之间的一套粗碎屑岩。岩性为下部浅灰、灰绿色含砾砂岩、砂砾岩、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灰、灰绿色砂岩与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普遍含海绿石。厚度337~163 m。底部以浅绿色含砾砂岩与下伏角尾组灰绿色泥岩整合接触,顶部以灰色砂质泥岩与上覆海口组灰色砂砾岩整合接触。

    产介形类:有孔虫、双壳类及孢粉化石。介形类主要有翼花介等,称Spinileberisinflexicostata-Cytheropteron striatituberosa组合;有孑L虫主要有抱球虫、球轮虫等,称Globigerina nepenthes-Globorotalia acostaensis组合,其时代为晚中新世。

    灯楼角组是琼北地下水水源地的含水层位之一。

    海口组:整合于灯楼角组之上。共分四段,第四段为灰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第三段为贝壳碎屑岩;第二段为灰色粉砂质粘土夹玄武质火山岩;第一段含贝壳碎屑砂砾岩。厚度182~20 m。顶部以硬塑状灰色粘土与上覆秀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以含贝壳砂砾岩与下伏灯楼角组分界。

    产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介形类及孢粉化石。双壳类主要有半泽鸟蛤、沙套海扇、台湾蓝蛤、锯棱美心蛤、粒棱美心蛤等,腹足类主要有胎纹披肩螺、科开芋螺、网格曼螺相似种等,其时代为上新世。

    海口组是琼北地下水水源地的主要含水层位。

    (二)五指山地层分区、三亚地层区

    昌头组:下部为棕红色砂砾岩夹粉砂岩、棕红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不等厚互层;上部灰褐色油页岩与棕红、灰色泥岩、页岩不等厚互层。厚度250~96 m。不整合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之上,顶部以浅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与上覆长昌组灰绿色粗砂岩整合接触。

    产介形类及孢粉化石。介形类称高中华金星介-衡阳真星介组合,孢粉称亚三孔粉-小榆粉-五角粉组合。其地质时代为古新世。

    长昌组:整合于昌头组之上。下部杂色岩段为杂色砂岩、粉 砂岩为主,夹砂砾岩及泥岩;上部含煤段为页岩、碳质页岩、油页岩与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褐煤层。厚度350.27~25.18 m。底部以灰白色砂砾岩与昌头组分界,顶部以褐色油页岩与瓦窑组整合接触。

    产植物及孢粉化石。植物有樟、斯氏似萨布榈等;孢粉有哈氏光面水龙骨单缝孢、小型单束松粉等,时代属始新世。

    长昌组是长昌小型煤矿床的控矿层位。

    瓦窑组:以灰白、灰黄色不等粒砂岩、含砾砂岩、细砾岩为主,夹青灰、黄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褐紫色含油泥岩。厚度281.45~10.82 m。未见顶,底部以含砾不等粒砂岩与下伏长昌组紫褐色油页岩整合接触。

    产孢粉化石,称桤木粉-栎粉-枫香粉组合。时代为始新世晚期。

    瓦窑组是长昌砂质高岭土矿床的控矿层位。

    佛罗组:以灰白、灰绿色砂岩、砾岩为主,上部夹泥岩。厚度70.91~84.75 m。底部以砾岩与下伏燕山期花岗岩不整合接触,顶部以砾岩与上覆望楼港组整合接触。

    产介形类化石,但无地层时代意义。佛罗组时代仅根据上覆望楼港组时代为上新世而划为中新世。

    望楼港组:整合于佛罗组之上。为蓝灰、黄色薄层细砂与蓝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不等厚互层。厚度176.15~85.96 m。底部以细砂与下伏佛罗组砂砾岩分界。顶部以粉砂质粘土与上覆全新世烟墩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望楼港组产双壳类、腹足类及介形类化石。介形类主要有小花形介、小花介等,称0stracoda组合;腹足类有Turrtella ex.gr.millepunctata。其地质时代为上新世。

    石马村组:下部玻基橄辉岩夹砂砾岩及粘土岩;上部橄榄玄武岩及角砾凝灰岩互层,顶部为0.3 m的铁质粘土岩,含铁化木及果子化石。厚度72.5~142.3 m。以玻基橄辉岩与下伏海西-印支期花岩岩呈喷发不整合接触,顶部以铁质粘土岩与上覆石门沟村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马村组下部玻基橄辉岩中获K-Ar同位素年龄(5.34±0.116)百万年,其地质时代为中新世。

    石马村组是钴土矿、铝土矿、宝石矿床的控矿层位。

    石门沟村组:平行不整合于石马村组之上。下部为火山碎屑岩夹橄榄玄武岩;上部为辉斑橄榄玄武岩、粗玄岩,未见顶。厚度162~224 m。

    石门沟村组在上部粗玄岩中获K-Ar同位素年龄(3.042±0.122)万年,其地质时代为上新世。

    石门沟村组是宝石、铝土矿、钴土矿床的控矿层位。也是小型砂铬矿床的控矿层位。

    (三)南海地层大区(莺歌海盆地)

    陵水组:下部为泥晶灰岩、浅灰色粉砂岩、砂岩、砂砾岩;中上部为浅灰色砂砾岩与深灰、灰黑色页岩互层。厚582 m。底部以泥晶灰岩与下伏燕山期花岗岩不整合接触,顶部以页岩与上覆三亚组砂砾岩不整合接触。

    产双壳类、有孔虫、微古植物等化石。有孔虫以腹星虫为主;微古植物以沟鞭藻占优势,少量盘星藻;孢粉称砾粉属-瘤面单缝孢属组合及真桤木粉-柯克双沟粉-无巢瘤面单缝孢亚组合。根据上述生物组合特征,其时代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鉴于上覆三亚组时代为早中新世,故陵水组时代为渐新世。


    陵水组是莺歌海盆地含石油、天然气层位。

    三亚组:位于陵水组之上,以灰白色砂砾岩为主,上部夹薄层杂色泥岩。厚度88~362 m。与下伏陵水组或早白垩世鹿母湾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梅山组整合接触。

    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主要有豪钦南三房虫、多型中垩虫等;孢粉称小享氏栎-柯克双沟粉-乌斯曼瘤面单缝孢亚组合。其时代为早中新世。

    梅山组:整合于三亚组之上,下部为白云岩、砂质白云岩、砂质灰岩为主;上部以含砾粗砂岩为主,夹砂砾岩、砂质泥岩。厚度208~424 m。底部以白云岩与三亚组分界,顶部以细砂岩与上覆黄流组整合接触。

    产有孔虫、藻类及孢粉化石。有孔虫主要有缝线园球虫、费贝克肾鳞虫等;钙藻有台湾古石枝藻、塞斑皮石藻等;孢粉称小享氏栎-卵形壳斗粉亚组合。其时代为中新世中期。

    黄流组:整合于梅山组之上,为灰色泥岩与砂质灰岩、白云岩、砂质白垩不等厚互层,夹粉砂岩。泥岩及灰岩中常含白垩。厚度344~230 m。底部以泥岩与下伏梅山组分界,顶部以白垩质泥岩与上覆莺歌海组整合接触。

    产介形类、有孔虫及孢粉化石。介形类有霍威介、网纹缘介等;有孔虫称厚肋葡萄虫-厚上穹虫(底栖)组合及普遍园球虫-隆起园辐虫(浮游)组合;孢粉称光面、瘤纹水龙骨单缝孢-光叶藤蕨孢-小享氏栎粉-草本优势组合。时代属中新世晚期。

    莺歌海组:整合于黄流组之上。下部为粘土岩,中上部粘土岩与粉砂岩、砂岩、砂砾岩不等厚互层。厚度735~531 m。底部以含生物碎屑泥岩与下伏黄流组白垩质泥岩分界,顶部以含生物碎屑粘土与上覆第四系整合接触。

    产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及介形类化石。有孔虫称施罗特假轮虫-亚三刺星轮虫(底栖)组合及普遍园球虫-红色拟抱球虫(浮游)组合;腹足类有蝾螺、轮螺等;双壳类有莺歌粗饰蚶、小球舟蚶、梅花美丽满月蛤组合;介形类有中国辐艳花介、霍氏豆艳花介等;孢粉称哈氏光面水龙骨单缝孢-具环水龙骨孢-松粉-栗粉-菊科、禾本科优势组合。其时代为上新世。

    二、第四系

    第四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张治平在琼北水文地质勘查时对松散沉积物作了初步划分,并将雷州半岛的湛江系及广西的北海系引入琼北,分别表示上新世-更新世及更新世沉积。广东省地质局七五○队(195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6)分别修订为湛江组和北海组,时代分别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1977年,杨基广等在海口市长流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查时,保留了中更新世北海组,与湛江组相当层位创建早更新世秀英组。1997年,赵希涛等在《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的初步研究》(地质科学)一文中创建中全新世鹿回头组、晚全新世烟墩组及海口组。l981年,薛万俊等在南海北部沿岸第四纪地质、地貌调查中,创建晚更新世八所组。l987年,张仲英创建早全新世万宁组、中全新世三亚组及琼山组,晚全新世乐东组。1988年,广东地矿局在《广东省区域地质志》中对琼北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做了初步划分,早更新世火山岩称胭脂岭组,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火山岩则将雷州半岛的石卯岭组、湖光岩组引入琼北,全新世火山岩则将薛万俊等所称的雷虎岭火山岩更名为雷虎岭组。l989年,海南地质大队在海口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创建晚更新世道堂组及早全新世石山组。l992年,雷奕振等在《海南岛地质》中,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更新世采用湛江组、北海组及八所组;早全新世采用万宁组;认为张仲英(1987)所划分中全新世琼山组在命名剖面中与下伏三亚组岩性基本一致,作为独立的地层单位划出依据不足,而三亚组与莺歌海盆地早中新世三亚组重名,因而采用琼山组代表中全新世滨海泻湖相沉积,又认为晚全新世海口组(泻湖相沉积)是晚全新世烟墩组(滨海-泻湖系列沉积)的一部分,故采用烟墩组代表晚全新世滨海-泻湖系列。陈哲培等在海南省地层清理时(海南省岩石地层,l997)除早更新世采用秀英组,增加火山岩地层晚更新世道堂组、早全新世石山组外,其他基本采用雷奕振等的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早更新世胭脂岭组因无剖面及测年资料而未采用,从湛江地区引入的中更新世石卵岭组也由于相同的原因而未采用。

    秀英组:平行不整合于海口组(或望楼港组)之上,被北海组平行不整合覆盖的一套以灰色粘土或亚粘土为主,次为浅灰白色砂层、砂砾层组成的地层,局部夹一层基性火山岩。厚度5~50.38 m。

    产双壳类、腹足类及孢粉化石。孢粉称光面水龙骨单缝孢-壳斗科粉-Graminidites组合。时代为早更新世。

    秀英组是粘土矿床(建筑砖瓦原料)的控矿层位。

    早更新世玄武岩:喷发不整合于海口组之上。下部为玄武质凝灰岩;上部为粗玄岩。厚度23~29 m。与上覆道堂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上部粗玄岩获K-Ar等时线年龄1.1913百万年,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北海组:平等不整合于秀英组之上,被道堂组喷发不整合覆盖。地貌上叠覆于海成Ⅱ、Ⅲ级阶地之上,表现为Ⅲ级或Ⅳ级阶(台)地。岩性为桔黄、棕红、褐红色亚砂土、砂、砂砾、砂质砾石层组成。底部砂砾层往往含玻璃陨石或含铁质结核。厚度5~19 m。

    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法测定年龄为(52.7±5.8~76.5±4.3) 万年。北海组上部热释光年龄为(227000.5±11350.1~296212±14810.5)年,北海组年龄在22.7~76.5万年之间,基本相当于中更新世的上、下界线年龄。

    中更新世玄武岩:为橄榄拉斑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厚度3~200 m,未见顶,喷发不整合于海口组或秀英组之上。获K-Ar同位素年龄21.4~67万年。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八所组:平等不整合于秀英组之上,未见顶。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成Ⅱ级或Ⅲ级阶地。岩性为棕黄、黄及白色粉细砂、中砂及含细砾中粗砂层。厚度3.4~519 m。

    产孢粉化石。获热释光年龄l.213~l9.9332万年。其时代为晚更新世。

    八所组是滨海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砂矿的主要控矿层位。也是玻璃砂矿的主要控矿层位。

    道堂组:喷发不整合于北海组之上,被石山组喷发不整合覆盖。岩性为基性火山熔岩与沉积玄武质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呈互层状产出。厚度278~126.53 m。

    沉凝灰岩中产有孔虫化石。下部获热释光年龄(199609±5988)年、(124291±3792)年,中部获K-Ar年龄98300年,上部沉凝灰岩相变为含碳亚粘土层,获
l4C年龄(16790±410)年。其时代为晚更新世。

    道堂组是沸石矿、膨润土矿控矿层位。

    更新统:为河流Ⅱ、Ⅲ级阶地冲积层、Ⅱ级台地及洞穴堆积。岩性为砾石、含砾粗砂、砂、砂质粘土等,洞穴堆积以粘土为主,含古脊椎动物及腹足类化石,时代为更新世。全新统:为河流工级阶地、河漫滩冲积层、洪冲积层及洞穴堆积。岩性为砾石、含砾粗砂、砂、砂质粘土等,洞穴堆积为钙质粘土夹碳质粘土。

    洞穴堆积中含双壳类化石,时代为全新世。

    石山组:由玄武质熔岩、底部局部为玄武质角砾熔岩组成。厚度大于95 m。未见顶,与下伏道堂组玄武质沉岩屑晶屑凝灰岩呈喷发不整合接触。

    无可靠的年龄资料,鉴于该组喷发不整合于道堂组之上,其年龄应晚于16790年,其地质时代推测为早全新世。

    万宁组:属河口三角洲沉积。岩性为砾质中粗砂层与粘土层交互产出。厚度6.58~24.05 m。未见底,与上覆琼山组整合接触。

    下部获14C年龄(6750±140)年、(10230±320)年。其地质时代为早全新世。

    琼山组:滨海泻湖沉积。岩性为亚粘土夹少量粘土、砂,富含有机质粘土、含砂及细砾石亚粘土。厚度8.22~9.57 m。与下伏万宁组及上覆烟墩组整合接触。

    产有孔虫及孢粉化石。l4C年龄值为(2710±110)~(6345 ±100)年。时代为中全新世。

    烟墩组:为滨海、泻湖系列沉积。岩性为砂砾、砂、有机质粘土、粉砂质粘土及海滩岩。厚度1.8~24.3 m。未见顶,整合于琼山组之上。

    产腹足类、双壳类及孢粉化石。l4C年龄值为(260±60)~(2360±90)年。时代为晚全新世。

    该组是滨海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砂矿的控矿层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