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家的研究表明
  近万年来世界气候变化曲线与中国的情况基本一致

地学演绎 莫如波摘编 2002.12.6

  关中地区考古研究   朱士光等: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认为该区在全新世早期(10~8kaB.P)时气温较现今低5~6℃;中期,仰韶文化期(7~5kaB.P),气温高于现今2℃,在中全新世后期的龙山文化期(5~4kaB.P),气温有所下降,但仍较现今温暖。一直至西周初期,即约3kaB.P,气温才又开始变冷;进入晚全新世,平均气温比现今低1~2℃;春秋、战国、秦及西汉早期(770aBC~24aAD)气候温暖湿润;西汉晚期,气候转冷;至隋、唐(581~907aAD),气温高于现今1℃左右;北宋、金、元(960~1368aAD)等时期气候以温凉为主;明、清(1368aAD)以后,进入小冰期,尤以17世纪及19世纪后半叶最为寒冷。[1]

  海南三亚珊瑚礁钻孔岩心研究   陈俊仁等:8kaB.P时,海面低于现今4~5m,此后迅速上升;6~7kaB.P时海面比现今高5m,但在5kaB.P时又开始下降,4.5kaB.P时又出现高于现今3~4m的高海面;3~1.6kaB.P,海面尚比现今高0.3m,此后即下降至现今位置。[1]

  金川地区泥炭研究   洪业汤等:中国东部5000aB.P以来的气候变化,4590~3600aB.P期间存在一次大幅度的自然升温过程;而5600~4900aB.P乃属较冷时期,4200~1680aB.P为大暖期阶段,此后,即约275a AD时,开始降温。[1]

  上海地区文化层研究  王开发等:7.0或6.4~5.6kaB.P,气候温暖;5.6~5.2kaB.P,延续400年,气温比前略凉干,比现今低1.5℃;5.2~3.8kaB.P,早期温暖湿润。[1]

  有关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  依施雅风等的研究:8.5~7.2 kaB.P,不稳定,冷暖交替;7.2~6.0kaB.P,稳定,暖湿,为大暖期之鼎盛时期;6.0~5.0kaB.P,气候激烈波动,降温;5.0~4.0kaB.P,气候好转;4.0~3.0kaB.P,气候一度恶化,如曾发生特大洪水,但暖湿气候一直持续至3.0kaB.P。[1]

  紧跟在“气候最宜期”之后的新冰期,雪线普遍下降,冰舌普遍前进,相当于竺可桢先生所指出的公元前1000年的一次寒冷期。阿尔卑斯新冰期冰进发生在公元前1400至1300年。南半球同期冰进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新冰期时,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又重新发育,山地多年冻土带再度下移,纬向森林带又一次南移,山地森林带亦相应降低。在大青山树线降低200米,气温较今低1至1.5摄氏度。[2]

  关于中国现代小冰期:小冰期泛指1550~1850年间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但各地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进入小冰期的时间有差异,有的认为是13世纪;有的认为是14世纪;甚至15世纪或16世纪。结束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罗建育等认为发生在台湾的小冰期时间为1300~1950aAD;李平日等则认为其结束时间为19世纪末,他们依据珠江三角洲的资料得出的小冰期时期是1488~1893aAD,并认为并非在整个小冰期内皆气候寒冷,其中可以进一步划分出3个冷期和2个暖期。一般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最为寒冷的时期。但蓝勇依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推测12世纪70年代是最寒冷时期。[1]

  距今400至200年的小冰期气候记录也十分清楚。如加拿大德文岛冰帽冰芯显示在17世纪时消融值最低,当时北冰洋海冰界线从格陵兰海一直推到冰岛海岸,每年有半年浮冰封锁海岸,几乎断绝了欧洲与格陵兰的交通。当时北欧和北美平均温度比现代低1摄氏度左右。阿尔卑斯冰川前进毁坏了许多牧场、关卡和矿山,温度下降使土耳其葡萄种植业几乎面临绝境。[2]

  考虑到测年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对比认为:近万年来世界气候变化曲线与中国的情况是基本相符的,而且与北方研究的数据更加接近。

  关于早全新世晚期(9.2~7.5kaB.P)的气候:朱士光等认为关中地区10~8kaB.P气温较现今低5~6℃;陈俊仁等认为8kaB.P海面低于现今4~5m。此涉及到全新世大暖期开始时间问题,全新世大暖期由Hafsten于1976年提出,时期为8.2~3.5kaBP,但Brzenkova认为这一时期为9~5.3kaBP。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按施雅风等为8.5~3kaBP,期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和寒冷事件,我国其他学者依据对各地不同样品的分析有不同的划分,总体而言,在10~7.5kaBP至5~2kaBP之间,如:依黄土磁化率的研究为9~5kaBP(安芷生),依北京平原孢粉为7.5~2.5kaBP(周昆叔),河北东部为9~3.5kaBP(刘金陵),中国东部为10~4kaBP(孙湘君),辽宁南部孢粉为8~2.5kaBP,内蒙古为7.4~4.1kaBP(王奉瑜)[1]。北方考古部门根据新石器早期文化如前仰韶文化期的孢粉、硅酸体等的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及相应的树轮年代校正,多认为,自8.5kaB.P开始至仰韶文化期,华北及中原地区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3℃,如贾湖文化的二三期(8.6~7.8kaB.P),其平均气温高于现今2~3℃,认为属大暖期。究竟9.2~7.5kaB.P是比现在暖还是比现在冷?还有待于更多、更广泛的数据,尤其是全球性数据的对比。

  文 摘 来 源:
  [1].温孝胜,彭子成,赵焕庭.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1999.地球科学进展.Vo1.14,No3
  [2].崔之久(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近两万年来几个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国科学报.1993.4.12.

新内容:

  (南海北部)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分4期:距今10~9ka为迅速升温期,早期温度比现在低2~3℃,晚期与现代接近;距今9.0~6.5ka为高温期,平均温度比现代约高1~2℃,雨量也较多;距今6.5~2.5ka为次高温期,平均温度比现代约高1~2℃,雨量仍较多;距今2.5ka以来为温暖期,平均温度接近现代。(王丽荣,赵焕庭等.2002)

中科院地环所洞穴石笋研究揭示最近2万年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百度原文>>>

  相关科技新闻: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的研究发现,地球气候曾在末次冰期的最后阶段发生过剧烈变化。在1.47万年前,格陵兰岛的气温突然升高了10℃,但没持续多久,到了1.29万年前,严寒又重新占据上风,甚至比从前更寒冷。这段严寒期一直持续到1.17万年前才宣告结束,后进入冰后期。原文>>>。 

 

  刘素贞、邓成龙、肖举乐、潘永信等在Nature 出版集团下属在线期刊发表文章,通过对东亚夏季风边缘区的内蒙古达里湖全新世沉积物进行详细的环境磁学和电子显微学研究,发现达里湖沉积物中磁小体化石含量的变化清晰地记录了该地区全新世暖期的发展过程。9.8 ka磁小体化石含量的快速升高可能代表全新世暖期的开始;7.6 ka磁小体化石含量的再次快速升高可能代表地表径流从温度较低的冰雪融水向温度较高的季风降水的转变;而5.9 ka磁小体化石含量的急剧降低则反映~6 ka的干旱事件(图3),该事件中断了达里湖的生物磁记录,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西非、美洲等地也有~6 ka干旱事件的沉积记录。因此,从达里湖生物磁气候记录揭示出的~6 ka气候变化事件具有全球性的意义(2015.3)。来源:>>>

 

    张兰生“距今25000年前的最后冰期晚冰阶,我国东部海面开始下降,下降过程中曾出现间歇停顿,在东海大陆架上形成四条贝壳堤,现在分别在-112米、-136米、-141米和-155米的深度,均已取得14C年代数据。按照埋藏深度推算,大致在距今23700年前海平面下降到-115米,在20550年前下降到-137米,在17600年前下降到-143米,在16000—15000年前降到最低点-150—-160米。距今15000年前,海面开始回升,回升过程中也有几次停顿,形成多级阶地和贝壳堤。按照贝壳堤的埋深并测定14C年代,距今14440年时海面已回升到-115米左右;距今14000年前的潟湖相泥炭层表明当时海面在-100米左右;黄海北部水深56米的泥炭层表明距今12050年前海面回升到略低于-56米;滦河口外水深25米外海底5—6米的陆相层顶部淤泥14C年代为距今9165年,即距今9000年前海面约在-30米处。”

1990~2018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和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来源同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