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PFT及生物群区后,对每个点样品中所含花粉类型的百分比用生物群区模型进行运算,最后确定每个样品所属的生物群区类型。计算方法详见Prentice〔5〕的文章。根据经纬度将每个样点的生物群区用一定的图例打在中国地图上,即可得到某一时间段生物群区图。3 重建中国现代(0
ka BP)、中全新世(6 ka BP)及末次盛冰期(18 ka BP)生物群区
本项目用“中国第四纪花粉数据库”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现代、中全新世及末次盛冰期3个时间段的生物群区重建。本文展示的是由陈旭东和D.
Jolley所进行的第7次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至今数据最可靠的版本。当然,随着孢粉资料的不断积累及模型工具的改进,中国古植物群区图的重建会更加完善。
3.1 用现代花粉资料模拟现代生物群区
641个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现代表土孢粉资料用于模拟现代生物群区,其中686个孢粉类群归为31类植物功能型。结果得到现代中国14种生物群区分布图(图1)。经检验所模拟出的中国生物群区,其垂直分异和水平梯度分析方面都取得理想结果。这种现代孢粉-生物群区模拟主要目的是为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群区和古气候分析提供客观准确的模型工具。
图1 现代花粉生物群区图
Fig.1 Biome map of modern pollen
○ 荒漠 △ 草原 冻原 ◇ 寒温带落叶林 + 寒温带混交林
□ 冷温带混交林 ☆ 泰加林 ★ 温带落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热带季雨林
○ Desert △ Steppe Tundra ◇ Cool deciduous forest + Cool mixed forest □
Cold mixed forest ☆ Taiga ★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3.2 中全新世生物群区分布
利用全国116个6 000±500 a BP的原始孢粉数据,模拟获得中全新世生物群区分布图(图2)。与现代植被分布相比有几个突出的不同点。
图2 中全新世(6 ka
BP)生物群区图
Fig.2 Biome map of Mid-Holocene
○ 荒漠 △ 草原 冻原 ◇ 寒温带落叶林 □ 冷温带混交林
☆ 泰加林 ▲ 冷温带针叶林 ★ 温带落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热带雨林
○ Desert △ Steppe Tundra ◇ Cool deciduous forest □ Cold mixed forest ☆
Taiga ▲ Cold Conifer forest ★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 Tropical rain forest
森林分布范围较今日广阔:从该时期我国东西向来看,森林界线明显向西部推进,这说明当时夏季风加强,降雨增加。但是例外的是东北地区,这里森林不仅没有向西部草原扩展,在局部范围内还有所萎缩。这说明东北地区有旱化迹象,
这与古土壤在全新世中期发育中断是一致的〔6〕;华北东部草原地区也没有全被森林覆盖,而主要发育了草原植被,只有局部地区有落叶阔叶林分布。其原因与其说是由气候因素造成的不如说是由土壤因素造成的。从南北向看,森林界线向北移动,但移动幅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温带落叶阔叶林在东部地区向北推移了约4个纬度,占据了现代针阔叶混交林及寒温性针叶林区;常绿阔叶林北移幅度不大,仅占据了原落叶阔叶林区的南缘;热带森林虽然从分布区上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生物群区却有改变,由热带季雨林转为热带雨林。这些说明中全新世温度及湿度都较今日高,这种差别自北向南逐渐减弱,到南部沿海温度较今日反而略有下降,但湿度增加,季节性干旱消失,以致出现热带雨林。冰原植被在青藏高原大面积退缩,被草原所取代。这表明青藏高原具有较高热量,热低压中心加强。
3.3 末次盛冰期生物群区分布
这时段孢粉数据较少。利用全国39个18 000±2000 a BP的原始数据重建的生物群区分布(图3)表明:当时,中国大部分区域被草原和荒漠植被所占据,草原已推进至现代常绿阔叶林的北部,而常绿阔叶林退缩到现代热带地区;热带森林彻底消失。从模拟结果来看,末次冰盛期是非常寒冷干燥的。但也有例外,如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分别出现了冻原植被,表明局部地区虽然寒冷但却是潮湿的。
图3 末次盛冰期(18
ka)生物群区图
Fig.3 Biome map of last glacial maximum
○ 荒漠 △ 草原 冻原 □ 冷温带混交林 × 常绿阔叶林
○ Desert △ Steppe Tundra □ Cold mixed forest
× Broad leaved evergreen forest
4 展 望
陆地生物圈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十分活跃的因素,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为密切。然而以往在全球气候模拟中,植被通常作为一种已知的或者被动的参数考虑。直到最近才提出将陆面过程、陆地碳通量和植被动态耦合起来的集成生物圈模型〔8,9〕,在模拟大气环流和大气成分时考虑植被在物理和化学上的反馈作用。中全新世约6
000 a BP由于地球轨道变化带来辐射加热,可使北半球高纬度区升温将近2
℃ (指年平均温度 ),而由此造成北方森林向极地扩展取代冻原植被,这种下垫面的变化带来的反照率(albedo)
的减低又使高纬度区升温几乎增加一倍,植被对气候反馈作用之大可见一斑〔7,9〕
。国际学术界的最新趋向是将植被对气候和碳循环的反馈作用耦合在全球气候环境模型之中,因此无论从检验模型或理解机理出发,历史上古植被的定量再造已成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由此可以看到我国花粉生物群区化工作还需加强。
(1)
建立适合我国植被特点的生物群区划分方案及生物群区化模型。
目前所进行的是全球合作项目,是全球生物群区的重建。为了全球生物群区的划分和综合对比、分析的一致性,我国的重建工作采用了生物群区分类的全球方案,但这个分类方案在应用于我国时,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中国有着广阔亚热带,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分为北、中、南亚热带森林植被区,而在全球分类方案中只有常绿阔叶/暖温性混交林一个生物群区。
这种过于简化的分类不易捕捉气候变化信息。然而北方森林区在全球分类方案又划分过细,而中国相关地域面积小,过细划分容易造成生物群区对气候变化过于敏感。此外我国西部地区,
包括青藏高原是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进一步研究其划分法。
(2) 不断充实、完善中国第四纪花粉数据库。
“中国第四纪花粉数据库”的建立拯救了近半个世纪我国积累的孢粉学资料,是一笔可贵的科学财富,但是现有的数据对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植被丰富的国家来说还嫌太少,与欧洲、美洲数据库相比,数据数量还相距甚远,而且地理分布不均,西北、西南、西藏有较大的空白区。建议今后适当资助孢粉空白区的研究工作并建立提交及收集数据的有效机制。
(3) 在完善6 ka BP生物群区的同时,开展其他重点时间片段的生物群区重建工作,如12
ka BP、9 ka BP及3 ka BP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季风区古环境演变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编号:4989417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全新世植被与环境演变”(编号:49570856)资助。
作者简介:孙湘君,女,1934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研究员,主要从事第四纪古生态学研究。
作者单位:(孙湘君 陈旭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
(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北京 100083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革,孙湘君,秦伯强.
花粉植被化模拟的中国全新世植被图〔J〕.中国科学(D). 1998, 28(1):73~78.
〔2〕 于革. 根据花粉模拟的中国植被及6 000 a BP植被制图的初步探讨〔J〕.植物学报.
1998, 40 (7):665~674.
〔3〕 张新时.对生物多样性的几点认识〔A〕.见:钱迎倩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12.
〔4〕 Prentice C I, Cramer W, Harrison S P. A global biome model based on plant
physiology and dominance, 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e〔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1992 , 19:117~134.
〔5〕 Prentice C I, Guiot J, Huntley B. Reconstructing biomes from palaeoecological
data: a gener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uropean pollen data at 0 and 6 ka BP〔J〕.
Climate Dynamics 1996,12:185~194.
〔6〕 裘善文,李取生,夏玉梅.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变迁〔J〕.第四纪研究,1992,3:224~232.
〔7〕 Foley J A, Kutzbach J E, Coe M T. Feedbacks between climate and boreal forests
during the Holocene epoch〔J〕. Nature,1994, 371(1):52~54.
〔8〕 Foley J A, Prentice I C, Ramankutly N. An integrated biosphere model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terrestrial carbon balanc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6, 10(4): 603~608.
〔9〕 TEMPO (Bartlein P J, Fole J A, Harrison S P). Potential role of vegetation
feedback in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of high-latitude regions: a case study at 6000 years
BP〔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6, 10: 727~736.
收稿日期:1998-12-08;修改稿:199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