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系统地开展了表土花粉模拟生物群区研究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势变化较大,水平、垂直气候变化梯度明显,造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倍受瞩目。因此,选择可靠的手段,建立生物群区模型对于准确重建我国关键时间片段生物群区空间特征,开展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初,于革等〔17〕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利用83个主要来源于文献中表土花粉分析结果为基本资料。根据生态属性,归纳为68种花粉类型,通过运行模型并与中国植被图验证,最终采纳26种功能型植物和11种植被型,对中国大陆进行花粉植被模拟的初步尝试。随着中国第四纪花粉数据库的建立,已收集了原始分析数据641个,利用生物群区化技术,建立了具有686个孢粉类群,31类植物功能型和14种生物群区的孢粉生物群区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模拟中国(包括台湾)生物群区水平、垂直分异分析取得理想结果。
利用641个表土花粉模拟中国生物群区的结果表明,有10个生物群区被模拟出来:寒温带落叶森林、寒温带混交林、冷温带混交林、荒漠、草原、泰加林、温带落叶林、热带季雨林、冻原和常绿阔叶林/暧温带混交林。热带雨林、热带干旱森林/稀树草原、冷温带针叶林、旱性疏林/灌丛四种生物群区没有被模拟出来。其主要是由于热带雨林、热带干旱森林/稀树草原在中国仅在小范围内出现,不能形成地带性的植被,这些地区也没有表土样品,此外旱性疏林/灌丛在地中海是很典型的植被类型,在我国西南部的干热河谷地带也存在相似的群落特征,由于没有这些区域的表土样品,因此未能模拟出来。冷温带针叶林是较难以界定的生物群区,容易与北方森林的其他类型混淆,由于分布区域较小、表土样品较少未能将其模拟出来。
这些表土样品基本覆盖了全国的主要生态类型区,模拟结果较理想,但是样品点分布不均衡,在西部地区样品点较少,在东部样品点较多,在局部有大量的样品点存在,主要用于反映海拔高差的变化,如在台湾省,共有36个样品均在同一山体,共模拟出2种生物群区,低海拔为热带季雨林,较高海拔为常绿阔叶林。模拟误差分析表明,准确率达77%。这在国际被认为是非常好的结果〔18〕。
2.4 不同地貌单元冲积物孢粉组合特征
孢粉在不同地貌单元存在着不同的沉积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对准确重建古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华北平原不同地貌单元冲积物孢粉组合及孢粉浓度的变化特征,将华北平原沉积物划分为湖泊洼淀区、洪积扇平原区(辫状河段)、冲积扇冲积平原区(曲流和顺直河段)和滨海三角洲平原区四大地貌单元。在湖泊洼淀区含有较多的水生和沼生植物花粉,花粉沉积浓度多在40
000粒/g以上;洪积扇平原区含有较多的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山区木本植物花粉含量20%~30%,花粉浓度多在1
000粒/g以上;冲积扇冲积平原区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仍较多,山区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仍可达到20%~30%,但花粉浓度在1
000粒/g以下或足200粒/g。滨海三角洲平原区耐盐碱的藜科植物花粉占优势,山区木本植物花粉占10%左右,花粉浓度较高,多在3
000粒/g以上〔19,20〕。3 古气候因子定量重建研究有所突破
古气候因子定量重建研究一直是各学科领域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21〕,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在陆相沉积物中以孢粉学方法更为普遍被同行认同。利用孢粉资料重建的内蒙古大青山DJ钻孔全新世以来的温湿曲线有如下特征。
在宏观时间尺度上,年平均温度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上呈正相关,反映出季风气候变化的特征。在微观时间尺度上,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较为强烈的时期,温度与降水存在着不同步性。如从8
200~4 400 a BP气温和降水呈负相关。其次,从重建的温湿曲线可以看出,大青山地区进入全新世以后水热条件在大部时间里保持着较现在良好的组合。只是在9
200~7 900 a BP、4 400~4 000 a BP和2 500 a BP以后出现相对干冷的气候特征。约在8
300 a BP前后,其年降水量不足100 mm, 年平均温度低于0 ℃(-0.7
℃),形成了全新世气候最为恶劣的时期。另一方面,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全新世较为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气候波动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激烈。以调角海子所处位置的现代年平均温度为2
℃计算,全新世最高温时期较现在高出4 ℃,最低温度较现在低2
℃有余。其降水量在最高温时可能高于现在250 mm,在最低温时低于现在300
mm 左右。这一结果提出研究不同地区全新世气候波动幅度的迫切性。
4 6 000 a BP时间片段生物群区重建研究趋于国际前沿
利用花粉植被模拟技术〔22,23〕,结合“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小组”提供的116个6
000 a BP的数据,模拟出12个生物群区类型:寒温带落叶森林、寒温带混交林、冷温带混交林、荒漠、草原、泰加林、温带落叶林、热带季雨林、冻原、常绿阔叶林/暖温带混交林、热带雨林、冷温带针叶林〔24〕。
为了较准确地把握中全新世和现代生物群区的系统差异,对主要的生物群区变化进行了中全新世和现代生物群区的叠加分析,结果发现:
在内蒙古东南部至青藏高原东北部,森林明显向草原区推进;在东北地区,没有明显的森林向草原推进的迹象,相反在局部范围内,森林有所退缩。这一事实也被其他研究成果证实〔25〕。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在东北东部湿润区明显向北推进,占领了现代的针阔混交林区和寒温性针叶林区,推进幅度约4个纬度。在落叶阔叶林区的南部界线也可明显看出落叶阔叶林向北推进,原来的区域被更喜温暖潮湿的常绿阔叶林所占据,而在西南部落叶阔叶林较现在明显退缩,而让位于比较耐寒冷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在华北地区的局部,出现了温带落叶林与草原并存的情况,可能与6
000 a BP海平面较高有关,在古三角洲上生长较多的水生植被〔26〕。常绿阔叶林有向北推进的现象,但幅度不大。冻原植被在中高纬度地区消失,在青藏高原冻原大面积退缩。这个效应与温带落叶阔林和常绿阔叶林在西南部退缩现象是吻合的。
5 环境考古研究更加深入
孢粉学作为探讨古人类生活行为特征及自然环境特征的手段之一,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中国北方现存的考古遗址利用孢粉学等多种手段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7〕。
通过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村旧石器地点、扎赉诺尔古人类地点、伊敏河流域细石器遗址及昭乌达盟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孢粉分析发现,公元前1700年昭乌达盟敖汉旗一带分布着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当时人类已摆脱了单纯狩猎,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自晚更新世以来,内蒙古植被由混交林向草原迅速发展〔28,29〕。此外,甘肃葫芦河流域研究表明,大约在8
000~7 000 a BP间为有利的气候,导致了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出现和发展,较为适宜的气候延续至大约5
000 a BP,为该地区仰韶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5 000 a BP以后的气候旱化是造成该地区人类活动规模缩小,古文化面貌衰退,牧业文化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5
000 a BP以后降温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反映〔30〕。这一时期的环境恶化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在我国西北其他地区也有所显示〔29,31~33〕。周昆叔对燕山入平谷分地前台地上的上宅遗址堆积物的研究成果表明,该遗址堆积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八文化层中发现较多的桦属花粉,说明当时气候偏凉。第七文化层中发现栎属等阔叶树花粉与环纹藻共存,说明上宅文化主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形成。第五文化层中含有禾谷农作物花粉,反映有农耕活动。
无庸置疑,中国第四纪孢粉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际交流中已得到了高水平同行的认可。本文只是选择几个方面部分的优秀成果加以介绍,尤其方法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较多,而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无法一一列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全新世植被与环境演变”(项目编号:49570856)资助。
作者简介:宋长青,男,1961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第四纪古生态学研究。
作者单位:(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3
(孙湘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
主要参考文献
〔1〕 袁绍敏,孙湘君.
据花粉分析推论东北长白山西麓一万年来植被与环境〔J〕.植物学报,
32(7): 558~567.
〔2〕 刘金陵. 长白山孤山屯沼泽地13 000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J〕.古生物学报,
1989, 28(4): 240~248.
〔3〕 孙湘君,宋长青,孙孟荣,等. 黄土高原南缘10万年以来的植被——陕西渭南黄土剖面的花粉记录〔J〕.科学通报,
1995, 40(13): 1 222~1 224.
〔4〕 Song Changqing, Wang Fengyu. Paleovegetational recon-
struction through high resolution pollen analysis of Diaojiao lake in Daqingshan Mts,
middle part of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J〕.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1995,
Supplementary Issue(1): 215~222.
〔5〕 Sun Xiangjun,Song Changqing,wang Fengyu, et al. Vegetation history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0 000 years based on pollen data〔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997, 37: 25~36.
〔6〕 孙湘君, 宋长青, 王奉瑜,等. 黄土高原南缘最近10万年来的植被〔J〕.植物学报,
1996, 38(12): 982~988.
〔7〕 宋长青,王奉瑜,孙湘君. 内蒙古大青山DJ钻孔全新世古植被变化指示〔J〕.植物学报,
1996, 38(7): 568~575.
〔8〕 宋长青.
内蒙中部调角海子钻孔和察素齐剖面全新世环境变化对比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9(待刊).
〔9〕 宋长青,吕厚远,孙湘君.
中国北方花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应用〔J〕.科学通报,
1997,42(20): 2 182~2 186.
〔10〕 宋长青,孙湘君.花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其对古气候因子定量重建〔J〕.植物学报,
1997, 39(6): 554~560.
〔11〕 吕厚远,吴乃琴,刘东生,等.最近15万年以来宝鸡黄土剖面植物硅酸体组合所反映的季节性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
1996. 26: 131~137.
〔12〕 张启锐.地质趋势面分析〔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6~84.
〔13〕 Grant F A. Problem in the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data〔J〕. Geophysics,
1957, 22: 309~344.
〔14〕 Sun Xiangjun, Wang Fengyu, Song Changqing. Pollen-climate response surface of
selected taxa from Northern China〔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6, 39(5):486~493.
〔15〕 Lindsey J K. Fitting response surfaces with power transformations〔J〕. Appl
Statist, 1972, 21: 234~247.
〔16〕 孙湘君, 王奉瑜, 宋长青.中国北方部分科属花粉—气候响面分析〔J〕.中国科学(D),
1996, 26(5): 431~436.
〔17〕 于革, 孙湘君,秦伯强,等.
花粉植被化模拟的中国中全新世植被分布〔J〕.中国科学(D), 1998,
28(1): 73~78.
〔18〕 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小组.
表土孢粉模拟的中国生物群区〔J〕.中国科学(D), 1999(待刊).
〔19〕 Xu Qinghai, Yang Xiaolan, Wu Chen, et al. Alluvial pollen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Quaternary Research, 1996, 46: 270~280.
〔20〕 许清海,吴忱,孟令尧,等.
华北平原不同地貌单元冲积物孢粉组合特征〔J〕.1994, 39(19): 1 792~1
795.
〔21〕 沈才明, 唐领余. 长白山、小兴安岭地区全新世气候〔A〕.见: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J〕.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2. 33~39.
〔22〕 Prentice I C, Cramer W, Harrison S P, et al. A global biome model based on
plant physiology and dominance, 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e〔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1992, 19: 117~134.
〔23〕 Neilson R P. A Model for Predicting continental-scale vegetation destribution
and water balance〔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5, 5: 362~385.
〔24〕 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小组.
中国中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生物群区的重建〔J〕. 第四纪研究, 2000(待刊).
〔25〕 裘善文,李取生,夏玉梅.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变迁〔J〕.第四纪研究, 1992, 3:
224~232.
〔26〕 许清海,陈淑英.
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J〕.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
12:142~151.
〔27〕 周昆叔. 察右中旗大义发朱村细石器文物遗址花粉分析〔J〕.考古,
1975, (1):25~26.
〔28〕 孔昭宸, 杜乃秋.
内蒙古自治区几个考古地点的孢粉分析在古植被和古气候上的意义〔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
5(3): 193~202.
〔29〕 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 000~2
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A〕.见: 周昆叔主编. 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12~119.
〔30〕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等.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
51(1): 59~69.
〔31〕 王守春. 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历史时期人文变化序列〔A〕.见:尹泽生,杨逸畴,王守春主编.西北干旱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C〕.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64~82.
〔32〕 王守春. 黄河流域气候环境变化的考古文化与文字记录〔A〕.见: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C〕.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75~184.
〔33〕 王宜涛. 紫荆遗址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A〕.见: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96~99.
〔34〕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二集)〔M〕.北京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1998-12-08;修改稿:199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