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可被证伪,其根源是数学的公理假设就不能被证伪,只要逻辑推演过程正确,数学结论就正确。地球自转总动能与质量块的质量成正比,与质量块至自转轴半径的平方以及质量块的绕转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虽然洋壳密度大于陆壳,但凸起的陆壳具有更大的至自转轴半径,其至自转轴半径及绕转角速度在遵循地球自转总动能守恒过程表现得更加敏感、更加积极,会优先响应,这是导致大陆漂移的根本原因。地球自转总动能Wk=½
∑(Δmi·ri 2·ωi
2),整体角动量
L=∑(Δmi·ri 2·ωi),大陆漂移源自地球自转动量在陆块绕轴转速与转距之间的调整转换,与地幔对流无关。当举足轻重的大陆块漂向赤道时,地球自转变慢,自转变慢会导致更多的小陆块漂向赤道,同时原有惯性会使陆块向东漂移,直至陆块相互碰撞引起应力反弹再作重新调整;反过来,当主体陆块向两极漂移时,地球自转加快,小陆块也向两极漂移,原有惯性导致陆块向西漂移。大陆漂移既是地球自转变化的原因也是自转变化的结果。大洋开裂、中脊扩张以及大陆软流圈的形成与大陆漂移有关。联合古陆解体时,沿两个陆块间裂开深达200km的岩石圈大裂缝,岩浆上涌、岩石圈体积亏损逐步裂陷、扩张形成大西洋,欧亚板块东部前锋即向太平洋板块仰冲,欧亚陆块向东滑移过程在岩石圈下面形成软流圈,大陆软流圈是陆块迁移过程产生的水平剪切破坏带与拼贴俯冲破坏带。大洋中脊熔浆上涌源自大洋岩石圈张裂,源自深部压力降低引起的地幔岩的熔化、分异与体积扩充;洋中脊两侧洋壳不断伸展迁移,软流圈被摊薄,压力降低导致软流圈底部更多橄榄岩熔融分异,让软流圈重新得到补充,大洋岩石圈在软流圈上面滑动迁移。由于大洋岩石圈地幔本身具有异常高的剪切波速,导致俯冲带相对于上下两侧地幔至少在岩石圈、软流圈范围也表现为高波速。无论是大洋中脊还是板块俯冲带,到了350km深度就不再出现多熔体带或横波低速带,790km、1510km深度横波低速区与俯冲带、洋中脊无明显相关性,再加上所谓的“超级地幔柱”是忒伊亚星核遗留,大洋中脊、地幔柱以及地幔对流到了350km深度就无根可寻了;低速纵波(P)深于1050km与大陆边缘无相关性,在750km深显示与美洲西线稍有相关,450km深时与环太平洋相关性非常明显,加上欧亚大陆南部等低纬度、中纬度陆区450km深度出现连片的纵波低速带,预示着成因与大陆根迁移滑动有关的连续低速层的存在,陆块迁移滑动带应位于地幔过渡带。大陆漂移不需要传统机制地幔对流的驮载,相对于大陆根下面的暗对流回补,大陆漂移都是在逆行。(mrbosh.2021年于广州五仙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