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
大陆漂移动力学公式与原理,大陆漂移既是地球自转变化的原因也是自转变化的结果 长江中游地区除荆蛮族群外应该还有一大族系,并参与了河南早夏的形成
大洋岩石圈地幔,软流圈,板块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幔汁流体挥发份,幔源油气新型关系广东土著溯源:西樵山文化人群的主体很可能是F5下游的CTS1642(Y7080)
俯冲带幔源流体挥发份在油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新石器早期,曾存在一个yO3陶罐农耕人群北进,北方yN细石器采猎族群退缩的过程
地幔对流驮载大陆漂移机制百年挂科还有没有得救?从中原出现的良渚玉文化等因素分析F492支系的年代与源头
日本地震无法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与和达清夫错误判断震源带性质有关从古DNA说西辽河地区的古族群更替
沉船冒泡原理--地球热点岛链的形成可能与忒伊亚残留核有关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源头及早期传播主力可能是东北的C3*族群
用人脑"AI"出来的宇宙模型,可能是最具自洽性的宇宙模型 关于汉藏同源,父系同源比例只有13-15%,汉藏同源主要体现在母系
岩土工程:几种基坑支护结构类型 高山族祖先yF706和mtE1在1.4-1.3万年前末次主冰期低海平面时迁徙台湾
历史钩沉,唐大中五年(851)状元是莫宣卿还是李郜?说说万年中华文明的可信性

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的年代太过无厘头,采用多种方法拼合到的年代是距今两万五千年前左右   盘古开天辟地,指的可能是经历了一场巨大天灾,挽救人类命脉的过程,但也可能是指盘古用一块鹅卵石去砸另一块鹅卵石,发现陡刃石器的过程。最早入籍见于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当中所记“大禹同伯益民治水,在开挖徙骇河时建立殿堂,纪念盘古。”可能是最早的盘古庙,徐整《五运历年纪》中有“盘古之君,龙首蛇身”,而伏羲、女娲图腾为人首蛇身,之间应有承袭关系。在有荆蛮背景的族群中,众多祭拜一种由盘古、伏羲、女娲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神像(据曾祥委),盘古应为伏羲、女娲的先祖。瑶苗族既祭拜盘瓠也祭拜盘古王,盘瓠与盘古应不是同一个神或祖先,盘古王是远祖。盘古至少是伏羲族系、荆蛮盘瓠族系的共同祖先,单倍型是O3谱系中的M324或M122,共祖年龄超过P201的2~2.5万年。盘古传说主要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南朝梁代人任昉在《述异记》里称“南海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据覃乃昌潘其旭),盘古传说的源头应在南方(岭南),推断在肇庆的封开北部及怀集西部O3诞生的地方,大致相当于讲标人集居的地域。早期O3的一支P201沿绥江而下,并在盛冰期低海平面时过了台湾,成为阿美族的祖先,古时南海郡有盘古国,花都有盘古王庙;更大更多的O3支系经桂东北进入湖南,桂林来宾一带多盘古庙。据马卉欣《盘古学启论》第12页,有专家对云南沧源的一处岩画考证后认为,该岩画为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的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相契合,盘古神话可能在两万年前已经存在。盘古手中的大石斧应属陡刃石器,陡刃石器是南方中石器时代一种可与木竹、藤条组合使用的砾石石器工具,陡刃石器的出现,意味着原始种植业及洞外棚居生活的开始,人群可出现快速分化与扩张(扩散)。结合岭南最早出现陡刃石器的年代(如封开罗沙岩遗址有陡刃砾石石器的第一文化层,铀系法测年为2.24±0.16万年),以及母系单倍群在约2.5万年前出现快速分化与扩张这种现象,推断盘古的年代在距今2.5万年前左右。同样,根据史书>>>对有巢氏、燧人氏的记载描述以及早期东亚古人的经济方式,结合盛冰期结束的年代(14.7kaB.P)以及华东地区的考古年代,判断有巢氏、燧人氏为中石器时代从洞居向棚居、从主业狩猎向渔捞转变阶段的人物,应为2~1.5万年前生活在北江流域至江西鄱阳一带的O1a-M119(P203);而神农氏、烈山氏应为湘鄂地带1.2~1万年前的O3,推测是早批向北方迁徙、与炎帝族系有关连的M117、M134*,他们烧山开土,到了北方即发展成旱作农业。(mrbosh.2015.2.1于广州五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