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源流辑要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29~38)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08

 

2008.8.6 情况可能很难堪:开始假定先夏的单倍群是以M134为核心,然后在7千年前在黄河上游分出以M133为核心的藏缅语族及以M117为核心的华夏族群,由于汉族中M117高频,且年代相仿,推测炎黄集团应以M117为核心,真正的炎黄后裔其单倍型应为M117。但海外个人的Y-SNP检测却透露,在黄帝姬姓下面,如周、王、杨、何、应姓等竟是M122,相反,被认为源自东夷少昊后裔的嬴姓却是M117,如李、赵姓等。黄帝姬姓分支有周、吴、王、杨、何、孙、刘、陈、张、唐、蒋、黎、宋、郑、魏、梁、韩、冯、卫、华、于、康、曾、蔡、郭、孟、鲁、汪、毛、戴、庞、熊、项、贾、姚、樊、詹、邢、耿、萧、杜、霍、沈、管、贾、毕、曹、廖、石、雍等;炎帝姜姓分支有姜、齐、吕、纪、许、申、苏、顾、温、董、高、聂、贺、罗、谢、焦、薄、文、崔、卢、潘、赖、邱、丘、丁等;东夷嬴姓分支有黄、徐、赵、李、江、梁、秦、谭、樊、马、沈、廉、钟、葛、费、阮、谷、缪、瞿等。这到底是为什么?
  
再构筑O3系在北方的迁徙、分化及扩张模式:大约1.2万年前,O3*+O3e族群从湘西北过长江后沿着山前地带向北方迁徙,并在河南、河北形成先夏大本营,他们留下的新石器早期遗址有于家沟、南庄头及转年遗址等,其中O3e在河北占优势,O3*在河南占优势。大约9千年前,一支以O3*(M324)占优势的族群向山东偏北地区迁徙形成东夷太昊支,并在山东留下沂源匾匾洞、淄博后李及枣庄北辛遗址;大约8千年前,南部以O3e(M134)占优势的族群向西分出炎帝支,他们进入黄河中上游并创造有大地湾文化;稍后又有以O3*(M122)占优势的族群向西分出黄帝支,其与炎帝支一起创造了前仰韶文化及仰韶文化;约7千年前,河南的O3e分化出M117,M117族群跟随着前人的脚步部分迁徙山东偏南地区,形成少昊集团(M324+M117)并创造了大汶口文化,他们便是东夷赢姓的祖先,另大部M117向西迁徙,随着庙底沟文化的扩张参与了炎黄集团的形成;与此同时,大约也在7千年前,渭水流域老官台文化区的O3e分化出M133,原始羌民沿藏缅走廊向南迁徙并形成藏缅族群。再后来就是有关黄帝集团兼并炎帝集团、东夷联合荆蛮以及炎黄集团打败蚩尤兼并两昊集团的事情(如动画-汉族的源流过程)。总的情况是:O3*在河南及山东占优势,O3e在河北及西北占优势;太昊、炎帝、黄帝三大部落的核心分别有可能是M324、M134及M122,M117可能是少昊部落的核心并在联合荆蛮时混入到苗瑶之中,如示意图。因早于6千年前为母系氏族社会,O3*、O3e及O3e1已高度混合,要确定三者谁是族群的正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企图通过Y-SNP来确定华夏汉人的正源也将不可能实现。(38)(M117也广泛分布于南方少数民族之中,且其源头在南方,在O3系向北方迁徙前,M117已诞生,其年代比原先估计的要早得多,见后>>>61,M117是汉族的五大组员之一,而不是汉族的标志)

2008.7.13 最早迁徙美洲:盛冰期刚过,人类最早大约在1.4万年前通过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半岛的大陆桥到达北美,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处洞穴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粪便化石以及少量古器物,其年代在1.4万年前(见科学网);而在美国克劳维斯小镇发现的“克洛维斯文化”,其存在年代在1.33~1.29万年前(科学网)。由于末次间冰期到达北亚寒带的早东亚人D在盛冰期到来时不是被冷死就是缩回了南方,从而推测,首批到达美洲的应是后来再从南方沿古海岸北上的早东亚人C3。到了1.29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两三千米的彗星在北美上空爆炸,北美最早的这批旧石器晚期猎人惨遭绝灭,同时北半球再次出现了持续1000年的“春寒”(大洋网)。在末次冰期结束(1.17万年前)前夕,印第安人的祖先到达了北美,他们沿海岸向南迁徙,并很快到达南美,安第斯山脉(秘鲁北部)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印第安人的Y-SNP主要为Q3,稍后又有早东亚人C3迁入北美,美洲的Q、C分布及北亚Y-SNP频率如图>>>。黄种人N及O在1万年前北上时,由于海平面已升高,因此可能未能跨越。分析古人在北亚的迁徙,有一点是值得考虑的,就是“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从南到北,冬季气温偏低5℃~18℃”。(人类迁徙美洲的时间或更早,或在2万多年前,如图>>>)(37)

2008.7.12 早东亚人C3及其相关:C沿海岸从非洲迁来,约6万年前就到达东南亚沿海,C2及C4过了澳洲,成为澳洲棕种人土著,而早东亚人C3开始分布于中南半岛、北部湾及加里曼丹岛等地的沿海,印尼的一些古老族群就有较高频率的C。约3万年前主冰期到来,首先是骆越O2a-M95向中南半岛扩张挤压,接着又有百越O1a-M119对华南沿海的挤压,早东亚人C3在2.5万年前就被迫迁徙到北方沿海,以致于他们无法在盛冰期低海平面时混入台湾成为高山族的成员;C3大约在2万年前就到达了东北,哈尔滨阎家岗(22kaB.P)、丹东前阳洞(19kaB.P)、大连古龙山(17kaB.P)等遗址是他们能在盛冰期生存于极寒东北的证据。C3少部分向东经朝鲜半岛混同早东亚人D趁着低海平面进入日本,余C3继续向北迁徙,另又有少部分在1.4万年前到达北美。1.29万年前,北美上空彗星爆炸,美洲的C3灭绝。大约1.8万年前,Q在中亚诞生,后分化出的Q3向北东方向迁徙到达西伯利亚东北部,约1.2万年前,Q3跨越美洲,成为美洲的印第安土著,稍后还有C3尾随到达北美;Q另分化出Q1向南进入中原,后成为汉族的低频底层。约1万年前,夫余O2b沿东海岸北上到达东北及朝鲜半岛,接着原居西北的黄种人N混入北亚,再有原居山东的先东夷O3-M324迁徙朝鲜半岛。此时,北亚已成为一个由C3、O2b、Q、R、N、O3*等所构成的早东亚人、黄种人、白种人血统大杂烩,5~4千年前,华夏O3e-M134族群再融入东北亚。满族祖先的原始核心成员应是C3,其南部混入了O2b、稍后沿其北面及西面混入了N,再是后来华夏族的北上及满清的扩张为满族带来了高比例的O3;大约4千年前,位于黑龙江中下游的一个以C3占优势的族群部落由C3突变出C3c,他们向西向北进入通古斯地区发展成通古斯群,向南西方向迁徙在蒙古高原发展成蒙古群,西部蒙古群与西北乌拉尔N及印欧雅利安R1发生融合,形成突厥群。情况有如光速所作的图
  关于早东亚人C3迁徙东北亚的年代:①.根据台湾高山族、海南黎族及南岛族群均欠缺D作出判断,早期D应走云南四川线迁徙北方,华北、东北是D迁徙日本的必经之地;②.从盛冰期低海平面出现时间及日本最早遗址不超过3万年再作判断,约2.5万年前东北还是D的地盘;③.在藏族、满族、蒙古族的Y-SNP中,C、D分明、不曾互混,说明C3是在D被冷死或撤走后才进入东北的(当然,也不排除C是以杀光方式完全替代了D),年代不会早于2.5万年前;④.C3未见出现于台湾高山族,说明盛冰期低海平面出现(约2.5万年前)前他们已被赶到长江以北的北方沿海。具东亚南部人种特征(据张镇洪)的丹东前阳洞人(18kaB.P)其父系可能属C3。(36)

2008.7.10 台湾O1a*-M119原住民夹带有古老型O3*为O3起源于岭南提供了铁证:李东娜等最近发表的文章,以O1a*-M119为主体的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大约在2万年从大陆分出,也就是说,他们是趁着盛冰期低海平面到达台湾的,后因海平面上升而与大陆隔绝。高山族在相当高频的O1a*-M119当中,夹带着古老型O3*(无O3a5-M134、O3a4-M7),如宜兰赛夏O3*占27.3%、苗栗桌兰占14.3%、台东排湾及卑南各占9.1%,这些O3*与O1a*-M119一样,是在2万年前就已到达台湾。关于长江中游荆蛮族群的起源年代,文波、张有隽等在《苗瑶族群父系遗传结构初探》一文中这样提到:“5个Y-STR重复数的方差估计M7发生的年代至少在10300~11800年之前,这一估计可为苗瑶系统祖先群体的分化时间提供参照”;按O3云南起源说,荆蛮族群O3*+O3a4大约在1.2万年前才沿长江而下,等他们扩散到东部沿海时海平面早已升高。因此,可断定岭南存在古老型O3*,并于2万年前就混同O1a*-M119过了台湾岛,这是O3*起源于两广北部而不是起源于云南的最有力证据。(35)

2008.6.21 讲标人应为苍梧越后裔:根据怀集讲标人出现单纯高频的O3*,可判断其祖先为古越原住民。但从网上搜索发现,有关学者推测,讲标人的祖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由中原迁来,比讲白话的汉人先祖早几百年,讲标人亦为汉人,标话为古粤语的“活化石”。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李秀国《西江东周墓族属辨析》一文看到,包括南丰利羊墩战国墓等,与湘地越人墓同属扬越文化类型;另有谭元亨主编的《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一书第323页中指:“南丰利羊墩40座战国至西汉早期墓,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及其随葬品的特点,未见具有明显的中原、楚地风格的陶器、青铜器和其组合关系,而是粤、桂、湘南一带常见的古越族使用的器物”。再结合李辉、文波等对讲标人的Y-SNP检测结果进行判断,讲标人的祖先应为苍梧越(苍兕+封豨)土著而非湘地扬越或中原汉人。若来自中原,必有O3e-M134出现,若来自湘地、楚地,应有O3d-M7,且讲的应是苗瑶语而不是壮侗语。大岗讲标人崇拜盘古说明他们的O3系与苗瑶O3d有近缘关系;苍梧越的O3系统O3d-M7罕见,扬越苗瑶少见侗台人群的O1a-M119。
  ①.苍梧越土著与O3*可互证,O3自贺江源头入湘路线便可确认;②.如果标话也能作为古粤语(雅言)的活化石,日语一定也可以;③.开建小盆地原先为讲标原住的地盘,南丰有不少与
讲标人相同的民俗,南丰话混有标话,如说“哪里”,南丰话及长安标话均说“乌荡”等,金装水石岩发现有万年前的石器古迹;④.从考古学及血缘关系上,讲标人并非源自中原,但标话的语法体系又属粤语范畴,这可能说明标话是远古荆蛮、东夷、先夏三大族群产生前,由祖型O3-M122遗留下来的始祖语种,其既有别于骆越O2a-M95,又有别于百越O1a-M119,至今至少已有1.5万年历史。(34)

2008.6.15 封开一带就有O3系的祖型族群:O3的诞生地在哪?如何分化迁徙?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想到,封开-怀集一带的讲标人竟是O3*祖型族群。有关Y-SNP计算认为,O3在3万年前就已诞生,但荆蛮O3d及先夏O3e等的初始扩张则要晚得多,可能不早于1.5万年前,因此,中间就应存在一些3~1.5万年前留下的O3*祖型族群,找到这些祖型族群,就有可能找到O3的诞生地。东亚、东南亚O3*的绝对数量极大,但绝大部分为O3e、O3d、O3c等的群带成分,单纯O3*高频人群仅见于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及南岛。西南少数民族高频的O3*有可能源于因战乱西逃的荆蛮族群,属O3d的群带成分,而南岛则不可能是O3的诞生地,广西地域有相当比例的O3*,但常与O3e、O3d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是否由汉人或苗瑶带入。讲标人单纯、高频的O3*为O3诞生于远古的封豨部落提供了祖型族群方面的依据。根据李辉、文波等最近发表的论文,肇庆怀集讲标人共有34个样本,O3*高达52.3%,另O2a*占17.7%、O1a*占14.7%、O*占5.9%、C占2.9%,无先夏O3e或荆蛮O3d,O3*纯正高频。按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梁敏、张均如研究员所著的《标话研究》一书,标话是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语言,她不是汉语的任何一个方言,而是侗台语族一种独立的语言,是我国新发现语言中的活矿石(-见《新怀集》.2003);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练铭志研究员在《广东汉族的形成及其与瑶、壮、畲等族的融合关系》中指出:“……其语言‘标话’,语言学家已一致肯定属于壮侗语族的一种语言。由于其跟该语族诸语言关系都十分密切,语支归属尚未确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标话’约有1/3词汇仅其本身所独有,为壮侗语族其他语言所不见,这显然是它继承壮侗语族古老语言即古台语底层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发展的结果。这种语言现象表明,‘标话’集团的前身是自古以来就一直生活于这一带的古越族的后裔。”讲标人主要沿七星-党山山脉的东侧及北侧,分布于怀集县的诗洞-永固-桥头-大岗-梁村以及封开县的长安一线,贺州及阳山县亦有,总人口约15万,其中怀集约占10万。有意思的是,贺江上游的贺州、富川一带,底层元素比例亦颇高,如贺州15个样本,祖型O*达60%,富川28个样本,D1达18%(据2009年《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三期陈致勇《东亚人群线粒体N系单倍群的迁徙分化》一文,怀集讲标人及贺州罗城仫佬族为母系线粒体A单倍群原始型A*分布频率和内部变异频率的重叠高发区,讲标人内部变异频率最高,达8.8%,罗城仫佬族为7.7%,这一带被认为是A单倍群的最初分化地,而A的分化年代大约在4万年前,可见讲标人应为本地区远古古越族的后裔,同时也证明O3的诞生地在贺江中上游地区)
  推测,封开北部的开建山间小盆地原属讲标人的地盘。讲标人应属苍梧越(苍兕+封豨)的后裔,后来经历了湘地扬越的南迁挤压、秦军统一岭南及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原住讲标人一部分被同化,一部分翻越大山逃往怀集桥头、诗洞,逃往北部的长安以及阳山、贺州一带的山区。桥头人常沿照涌岐翻越大山来往于南丰或金装的趁墟(集市),每逢金装墟日可见一群群“另垌geng”从门前大塘基经过,每逢南丰墟日经勒斗岐往南丰趁墟的人更是骆驿不绝,他们穿着奇特的服饰。标话与南丰话差别很大,无法沟通,有时听起来还怪吓人,他们称睡觉为"卷稿"、吃饭叫"梅肚"、开门称"开刀"、关门叫"棱刀"。标话属壮侗土著语,而南丰话属最早源自中原雅言,并混有古楚语、壮侗标话底层的古粤语。
(33)

2008.5.25 岭南有古老原住O3-M122吗?岭南原住主要为O1a-M119及O2a-M95,而岭南的O3系绝大部分由北方华夏汉人及华中-东南地区荆蛮族群后裔后期带入,北方汉族的M122/M134比值多不超过1,而江南、山东等地由于荆蛮-东夷原住的M7、M159不发达,所带主要为祖型M122,其融入汉族后导致M122/M134偏高,比值在1~1.5之间。假如岭南(可推延到南洋)有原住O3-M122,M122/M134比值有可能超过1,在有荆蛮后裔活动的地区可能会超过1.5。
  石宏、李易等收集的数据,广州汉族样本M122/M134为15/19、广西汉族为4/5,而西南少数民族M122/M134大于1.5的有阿昌族33/0、独龙族19/9、拉祜族22/7、白族a21/4、景颇族3/1、彝族11/1、僳僳族18/4、傣族18/4;杨俊、李辉等广州样本M122/M134为6/4、马来西亚为3/0、爪哇为2/0文波论文广东广宁样本M122/M134为4/9陈晶、李辉等广西壮族样本M122/M134为23/16,其中西部邕江、左江一带比值大于1.5李东娜、李辉等海南仡隆人样本M122/M134为12/1及8/4,
>>>
  从数据判断,可能在上述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海南仡隆人、马来西亚、爪哇人群中有古老原住M122,不过,西南少数民族的高比值也可能与荆蛮族群初期在偏僻山区高度分群、交流太少有关,应弄清在高频的M122当中有没有M7,若有M7混在其中,可判定其源于荆蛮集团(石宏的数据未把M7从M122中分出);李辉的另一篇文章指,海南仡隆人与贵州仡佬族有可能同源,明朝初期才南迁越南及广西沿海,部分再迁琼西南;而更早期,滇贵少数民族高频的M119有可能源自秦汉时期的广东。对比北方汉族的M122/M134比值,这种多出来的M122在山东、福建最多,各达700多万,次为江苏及安徽各350万,湖南亦有270万,而云南才176万,见
估算表>>>。在云南偏僻山区出现了高频聚落就算是O3的起源地,而东部数量巨大,发生了大融合就算是后裔,这又似乎是讲不通!(32)

2008.5.20 2.5万年前末次盛冰期的到来,两广北部已分化的O系部分往南迁徙:新的数据显示,O2、O1、O3先后分化的年代很接近。向南迁徙的主力为O2a-M95,主要从广西地域向中南半岛方向迁徙;其次为O1a-M119,主要从东部沿海往南迁徙;O3系南迁规模较小,可能主要混于O2a人群之中,其成员主要为M122,稀少的M121及M164那时可能也已诞生并混随其中,而M7及M134南迁的年代则应晚于1.5万年前。他们的祖型O*主要伴随着O2a,海南仡隆人的数据显示,O1a人群也伴有O*。M119高频的少数民族有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等。海南仡隆人及南洋人群见M122主要与M119相混(见表>>>表>>>表>>>),可能说明早期的O3亦伴随O1a从东部向南迁徙,但被李辉博士称为古越原住活化石的海南黎族却又未发现有O3*附:两广史前文化遗址及各支迁徙路线图东亚O系迁徙路线及相应年代示意图(31)

2008.5.19 李辉,李冬娜等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论文:华南百越O1a-M119及骆越O2a-M95的共祖年龄分别为3.6万年及3.2万年,骆越O2a的共祖年龄还可能达4万年;百越O1a的祖先族群位于广东北部,约2.2万年前分出台湾支及海南支,O1a马来支亦直接从广东地域的百越族群中分出。此结果,使百越O1a诞生的年代从原来估计的2万年前大为提前,[从时间及地点上,更接近封开罗沙岩第二文化层(48±5kaB.P)及香港大型旧石器制造场(35~39kaB.P)];通过对海南黎族O2a*及O1a*的分析得出结论,原始O2a*人群大约在2.6万年前主冰期到来出现低海平面时迁入海南,而部分O1a*人群与台湾支分开后大约在1.8万年前进入海南,之后因海平面上升,岛内人群与大陆隔离,至新石器时代又有少量的骆越O2a及百越O1a人群渡海进入海南。海南黎族的O3相当稀少,且可能由晚期混入,说明早期周边大陆还没有O3到来。>>>原文原文附图片二幅(30)

2008.5.11 能从东亚母系GM血型分布图看出点什么来?这张图也许会令人大跌眼镜、不敢相信,北方人群母系竟有超半数属早东亚人血统,而且主要还是小矮黑。冷静下来想,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古人的迁徙多以男人为主导,且常伴随着战争,胜利者会把抓获的女人当战利品,而会把敌对的男人驱逐或消灭,结果是原住母系的基因更多地被保留了下来,而父系基因则被侵入者所更替,也由此,母系基因就更能反映原来的土著面貌。从图中可看出,母系南方以黄种人占绝对优势,而北方早东亚人、黄种人各占相当比例。结合父系的情况,就可得到一个这样的迁徙过程:约5万年前,大概以长江为界,黄种人占据南方,而早东亚人占据北方;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以男人为主体的南方黄种人进军北方,他们驱逐或消灭了北方土著的男性,保留了大多女性,北方父系黄种人取得了绝对优势,而母系仍以原先的早东亚人血统为主;到了秦汉时期,北方汉人大军大举进攻岭南,驱逐或消灭了部分百越男性,而百越女性则更多地保留了下来,岭南男性由百越更替为以汉人为主,而母系仍以百越血统占优势。综观:父系血统由南往北,再由北往南,兜了个来回,北方的黄种人替换了原住早东亚人,而南方黄种人还是黄种,只是汉人替换了百越;母系血统,北方早东亚人血统还是依旧,只是多混入了黄种,而南方黄种人血统还是黄种,百越还是百越。
  若是这样,南方汉与北方汉的关系就基本算是一种“同父异母”的关系,受母系遗传影响,南、北汉人的体貌特征便产生一定的差异。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里,语系的形成也可能与母系关系密切,从而导致O3系在南方时所讲的属南亚或壮侗语类,而O3e到了北方却发展成汉藏语系。
  在母系的DNA方面,由于其在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比父系频繁,mtDNA聚类与语系、族群之间的关联远不及Y-SNP明显(据文波),因此,想通过mtDNA来追踪古族群的迁徙足迹则要复杂得多,现代人祖先迁徙图谱可参考国家地理频道(国际)中的示意图(注:①.图中父系年龄比母系年轻,应与父系的族群分支在战争中的缺失有关,致使样本共祖年龄比真实诞生年龄偏低;②.台湾、菲律宾、南岛及澳洲的原住人群欠缺D,台湾岛及日本所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不超过3万年,再有,即使是在盛冰期,菲律宾与台湾之间都还隔着古人无法漂越的大海,C、D不可能沿着岛链向北迁徙,图中应仅为示意,C应走华南古海岸,D更可能走我国西南内陆线;③.人类迁徙美洲最早大约在1.4万年前,图中mtDNA及Y-SNP迁徙美洲的年代早得太离谱,所指应为当地族群样本的共祖年龄,其他地区有类似)
(29)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