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是黄种人O-M175的分化中心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07.10.17

  
    东夷-华夏O3e1-M117、藏缅O3e1-M133、先夏O3e-M134、东夷O3*、荆蛮O3d-M7、华族O3-M122、东北亚夫余O2b-SRY465、东南亚骆越O2a-M95、百越O1b-M119、马来O1a、东亚黄种人O-M175、北亚黄种人乌拉尔支N、O/N的祖型K*、北亚白种人P(R/Q/P*)、北亚早东亚人C3、澳洲棕种人C2、早东亚人D。>>>新图件>>>动画示意

前述:肇庆封开是黄种人O-M175的分化中心,猪图腾是龙图腾及狮图腾的始祖

  野猪与老虎、大象、野牛、鹿、狼、熊等相比,具有腿短跑得慢,对人威胁小,容易捕捉,繁殖力强,肉多口感好等优点,是古人猎捕的主要对象,古人用大野猪作为部落图腾就如当今祈盼丰收,用“五谷丰登”作门神一样理所当然。

  大约距今5~2.5万年前的间冰期,居于南方的黄种人,还没分化出百越O1、骆越O2及华族O3,他们共有的Y染色体单倍型为O-M175,在封开岩溶残丘的溶洞里住了相当长的时间,罗沙岩第二文化层(48±5kaB.P)是他们留下的最古老的遗存,他们在2.2万年前开始使用中石器,罗沙岩第一文化层(22.4±1.6kaB.P)所出土的陡刃砾石石器便是由他们所遗留。祈盼捕猎到更多的野猪,他们高高举起大野猪图腾,4千年前居贺江流域的封豨部落就是他们后裔的代表。

  进入末次盛冰期(25~15kaB.P),天气转冷,他们可能曾往南撤。大约3万年前,他们开始分化,末次盛冰期刚过,百越O1向东走广东地域,然后又向东北迁徙到达江浙,他们留下的早期遗址主要有:阳春独石仔(16~11kaB.P)、英德牛栏洞(12~8kaB.P)、封开黄岩洞(10kaB.P)、江西的仙人洞及吊桶环(14~9kaB.P)、浙江的浦江上山(11~9kaB.P)、小黄山(9~8kaB.P)、跨湖桥(8kaB.P)遗址等;骆越O2向西南走广西、滇南、中南半岛地域,他们留下的遗址主要有:早期11~7kaB.P的桂林甑皮岩、横县西津、扶绥敢造、邕宁长塘、南宁顶蛳山及东南亚和平-北山遗址等,晚些的有粤西遂溪鲤鱼墩(7~3.5kaB.P)及肇庆蚬壳洲(5.1kaB.P)遗址等;华族O3向北走岭北湘鄂中线,在中原、山东及东北的西辽河流域等留下了大量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到了4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期,北方发生了广泛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图腾也由东北兴隆洼文化O3*的猪形龙、荆蛮伏羲O3d的蛇形龙以及华夏汉人祖先O3e的鳄形龙等组合成复合型龙图腾。而在中国的南方,猪图腾则组合了苍黑色的独角牛,演变成今天独角、大眼睛、嘴宽、唇厚、耳朵大的“醒狮”。

分析:说华族O3走云贵西线很可能是误判,或走岭北中线

  研究者通过Y染色体的检测,根据云南O3系具多样性、出现频率高作出判断,认为O3大约在3万年前沿云贵高原的西侧北上,在1万年前到达河套地区,并分化出先夏族群O3e;荆蛮支O3d大约在1.2万年前从长江上游而下,到达中游的江汉地区,从而得出云南是华族O3的分化中心、是O3系两大扩张大本营之一这样的结论。

  但是,利用现代人DNA数据作这样的判断必须有个大前提,就是所检测的O3系必须是继承当地土著的,而不能是后来的插居者,也则必须能找到二三万年前至六七千年前O3系在云南的活动遗迹,中间不能有间断。按理,云贵地区广泛分布的石灰岩溶洞是古人最理想的居住场所,由于岩溶水中碳酸钙易发生饱和沉淀,溶洞中古人的活动遗存也最容易被保存下来。但遗憾的是,云贵地区二万年前至六千年前的中石器及早期新石器遗址甚为稀缺,所发现的,要不是旧石器晚期遗址,要不就是新石器中、晚期遗址,推测,除了旧石器晚期早东亚人(父系D),使用新石器的黄种人到了炎黄大败蚩尤之后才出现于云南地区,其年代很可能不早于五千年前,云南不太可能是黄种人华族O3的发祥地。云南较早期O3系的来源应是这样的:六七千年前先夏支O3e在西北分出藏缅支向西南迁徙;四五千年前居长江中游的荆蛮集团O3d被炎黄集团O3e打败后(如尧舜大败三苗)逃往西南;几千年来炎帝系从西北向西南发展。云南有可能是后来各路O3的会集之地。

  根据表>>>>>>等的数据,在往南、往东的岭南、江南及东部地区,祖型O3-M122或O3*显示了较高的比例,其说明华族O3早期的迁徙及分化方向是从南指向北、然后再转向西北的,而不是从西南转向东或从西北指向东南。各省汉族仅M9、M122、M134之间的频率对比及分析另见文>>>(数据据石宏,李易等)。在数表中,以骆越及西瓯为前身的广西壮族,祖型O*比例特别高(平均24.1%),O*作为O1、O2、O3的祖型,相关数据表明其在O3系中罕见,壮族中的O*不可能由汉人带入,印度蒙达人789个样本O-M175的频率更是竟为0,加上其周边的过渡群体共1222个样本,O-M175的频率也仅0.25%(据库玛等),这表明壮族较高比例的O*源于远古的原住民,O-M175的分化中心在岭南

  也由此,结合考古成果分析认为,黄种人O-M175的分化中心很可能在肇庆封开,大约在2万年前,O3-M122分化起源于原始封豨部落(罗沙岩第一文化层,属中石器,出现陡刃砾石石器,铀系法年龄为22.4±1.6ka,创世主豨韦氏,以封豨或称龙豨也即大野猪为图腾),其同胞有百越O1及骆越O2。大约在1.5万年前,华族O3从贺江(古称封水)源头入岭北,过湘鄂后大致沿今南水北调中线线路北上。途中,祖型O3*向偏东方向进发,并在山东与北越O1b-M119、荆蛮O3d混合成先东夷族群;在长江中游分化出荆蛮O3d;过长江后又分化出先夏O3e,先夏支到达河南、河北后再向西发展,先后创造了前仰韶文化及仰韶文化,大约7千年前分化出华夏O3e1-M117与藏缅O3e1-M133,藏缅支南徙西南云南等地。如上图所示。

  华族O3走岭北中线的考古学依据是:①.北方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出现于1.2~0.9万年前,出土于河北原阳于家沟遗址(12kaB.P)、徐水南庄头遗址(10~9kaB.P)及北京怀柔转年遗址(9kaB.P),其以出现较为精致的磨制石器及夹砂陶为特征区别于旧石器晚期文化,而在黄河中上游则未见早于8千年前的新石器遗存;②.前仰韶文化,东部河南的贾湖遗址(9~7.8kaB.P)要比西部甘肃的大地湾遗址(8.2~4.8kaB.P)早近千年,先夏O3e到达北方后,是自东往西迁徙的而不是自西向东;③.贾湖遗址出土大量的水稻遗存,揭示其与1.2~1万年前的江西仙人洞-吊桶环(14~9kaB.P)、英德牛栏洞(12~8kaB.P)、湖南玉蟾岩(12kaB.P)等稻作遗存有渊源,有别于西北地区的旱作农业。

  更新的相关议论(链接):封开一带果然有O3系祖型族群台湾O1a*-M119原住民夹带有古老型O3*为O3起源于岭南提供有力证据李辉、李冬娜等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论文古代汉人南下战争与岭南土著的南徙古人的经济生活滇贵川地区的人种、族群变迁新石器早期湖南道县玉蟾岩、澧县彭头山所居族群属O3吗? 能从东亚母系GM血型分布图看出点什么来? O-M95最有可能起源于印度蒙达人群的祖先? 更多的见中华源流辑要(最新)<6><5><4><3><2><1>

综述:亚洲东部黄种人O系的分化、迁徙与扩张 (首创2008.2.2,2010.9.10更新O1部分,2011.4.20更新O3部分)

  早东亚人C、D沿海岸从非洲走来,6万多年前到达南亚沿海。C2、C4过了澳洲成了当地的棕种人土著;C3开始散居于东南亚沿海,在末次主冰期到来时,由于黄种人O2a及O1a的扩张挤压,他们沿着东部古海岸迁徙大约2万年前就到达了东北,后来成为满族、蒙古族的原始祖先;5万多年前,早东亚人D登上横断山脉并顺着河流进入云南,然后从西南迁徙黄土高原、华北、东北、朝鲜半岛等广大北方地区,并在盛冰期低海平面时过了日本,西南及北方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多由D所遗留,经过主冰期的严寒以及后来黄种人的杀戮,当今较高频的早东亚人D仅见于藏族、日本人及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之中。

  黄种人祖先O/N-M214大约在5.4万年前在印度北部与白种人P-M45分开后,沿着中南半岛北部边山地带东迁,并在越南北部分化出O-M175支,O-M175支向东进入西江水系上游,另有O/N-M214沿着红河进入云南,后在大约2万年前分化出黄种人N乌拉尔支,N族群在1.5万年前末次盛冰期结束时北上西北及北亚。

  末次间冰期南方气候还算不错,O-M175族群沿西江水系北岸地带自西往东而下,大约5万年前就横贯两广北部,沿途撒落一路的O*小群体。由于当时气候尚较冷,具备砍伐性能的中石器还未出现,受南岭及西江的阻隔,这些古老的黄种人祖先仅限活动于广西北部、肇庆、粤北及粤东的珠江北岸,按年代先后,封开罗沙岩第二文化层(48±5kaB.P)、香港西贡黄地峒(39~35kaB.P)、柳江人(50~10kaB.P)、广西来宾人(35kaB.P)、桂林宝积岩(30kaB.P)等遗址便是他们留下的旧石器晚期遗址,或说他们先后至少已发展成三个大型聚落群。

 

  距今大约4万年前,生活在封开-桂东北一带的O-M175首先分化出02-P31,随后再分化出骆越O2a-M95。3万年前,随着主冰期的到来,骆越O2a-M95以及他们的祖型O*、02-P31在广西地域快速地向南迁徙与扩散,通过与沿海原住早东亚人C的较量,很快地占领了东南亚及南亚东部的部分地区。他们在盛冰期低海平面时到达了加里曼丹等南岛,也登陆了尼科巴岛,在中南半岛,与骆越O2a对应的母系mtDNA-B5a大约分化于2.77±0.5万年前,尼科巴岛上特异标记B5a1*的分化时间约为1.8万年前。到了万余年前,02-P31再分化出夫余O2b,夫余O2b开始可能活动在北部湾及粤西古沿海,盛冰期结束他们就沿着海岸直北上,扩散到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成为东北亚最早的黄种人先民;距今四千多年前,在朝鲜半岛南部,O2b再分化出O2b1,2300年前,他们夹杂着O3*驾舟东渡日本,成为弥生人。

  大约3.6万年前,生活在封开-粤北-香港一带的O-M175又分化出01a-M119。在距今2.5万年前末次主冰期到来时,01a人群的一支南渡古珠江口,沿着古海岸南下南岛并形成马来支,沿途部分留居海南岛,与O2a融合,成为黎族的祖先;另有一支趁着盛冰期低海平面过了台湾,途中留有福建东山(26~11kaB.P)及台南左镇(30~20kaB.P)遗址,约2万年前,台湾的01a分化出01a2-M110,他们成为高山族的祖先,部分在海平面上升前迁徙江浙一带,成为上海马桥原住民的祖先;约1.5万年前盛冰期结束,再有一支从粤北迁徙江西、浙江一带,沿途留有英德的朱屋岩(14kaB.P)、牛栏洞(12~8kaB.P)及青塘岩(10~8kaB.P)遗址、江西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14~9kaB.P)、浙江的上山(11~9kaB.P)、小黄山(9~8kaB.P)及跨湖桥(8kaB.P)等遗址,此支是东部稻作农业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在新石器中-晚期又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7~6kaB.P)及良渚文化(5.3~4.2kaB.P)。而留居广东的01a-M119人群后来在肇庆-梧州地区形成苍梧越,并留有广信河遗址群(4.6~3.9kaB.P),在珠三角地区形成南越并遗留有西樵山文化(6~4kaB.P)。如:01a-M119支系迁徙路线及年代图

 

  O3诞生于大约3万年前,由于岭南的O3系大多源自4千年以来南下的汉人以及逃避战乱的苗瑶,推测O3-M122初期在原始封豨部落并不很发达,分化出的M324、M121、M164等尚人丁稀零,少量O3(M122*)混随O2a人群漂流到南洋,部分O3(P201*)混随O1a人群过了台湾。大约在2万年前,一支不带祖型O*的O3人群从贺江源头进入湖南,先后分化出M134、002611、M117、M7及M159等,道县玉蟾岩(20~10kaB.P)、澧县彭头山(9~7.5kaB.P)、洪江高庙(7.5~6kaB.P)、城头山(7~6kaB.P)等遗址便是由他们及其后代所遗留。M134、002611、M117及M7人群沿湘西山前地带向北迁徙,他们使用陡刃石器造出了竹木筏渡过了长江,约1.2万年前,以O3*为主体其中以M7为特征的人群在鄂西聚集成荆蛮族群,而002611与M134、M117等继续沿着山前地带向北迁徙,在河南、河北形成先夏大本营,他们留下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有于家沟(12kaB.P)、南庄头(10~9kaB.P)及转年(9kaB.P)等遗址,随后形成贾湖(9~7.8kaB.P)、裴李岗(8.5~7kaB.P)、磁山(7.4~7.1kaB.P)、兴隆洼(8.0~6.8kaB.P)等文化遗址。

  约9千年前的先夏大本营,一支以002611占优势的族群向山东偏北地区迁徙形成东夷太昊支,并在山东留下沂源匾匾洞(9kaB.P)、淄博后李(8.3~7.6kaB.P)及枣庄北辛(8.4~7.3kaB.P)遗址;8千多年前,南部以M117(M134)占优势的族群向西分出炎帝支,他们进入黄河中上游并创造有大地湾文化(8.2~4.8kaB.P);大约7千年前,以002611占优势的族群向西分出黄帝支,其与炎帝支一起创造了仰韶文化(7~5kaB.P);在西北,又有早到的乌拉尔N族人混到炎帝姜姓及黄帝姬姓母系氏族部落之中,给汉族及藏缅语族带来相当比例的K*(主要是N*、N1);也在大约7千年前,河南以M117占优势的一支向山东偏南地区迁徙,形成少昊集团并创造了大汶口文化(6.3~4.5kaB.P),他们便是东夷赢姓的祖先;与此同时,渭水流域大地湾早期群落的M117向西北分出原始羌民,他们沿着藏缅走廊向南迁徙并形成藏缅族群。如动画示意>>>动画-汉族的源流过程

  早于6千年前为母系氏族社会,族群间002611、M134、M117等高度混合,并混入相当比例的K*(N);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不同族群可能有所侧重,可能的优势是:黄帝集团002611、炎帝集团M117、太昊集团002611、少昊集团M117、藏缅族群M117(据库玛等),如示意图;在地理分布上,002611在河南及山东占优势,M134、M117在河北-西北一带占优势。黄帝集团兼并炎帝集团,炎黄华夏集团不断壮大,过程创造了灿烂的仰韶文化(7~5kaB.P)及中原龙山文化(4.9~4kaB.P),并以战争形式取得了对东夷集团及荆蛮集团的融合,形成汉人齐语支及汉人楚语支。藏缅族群南徙至缅甸-云南一带形成扩张中心,其主要通过通婚形式使华族O3系广泛地融合到东南亚O2a-M95族群之中,过程部分与早东亚人D通婚,融合成藏族、羌族、氐族等。

附图:两广史前文化遗址与各支系迁徙路线图东亚O系迁徙路线及相应年代示意图O3支系迁徙图(2011年)

史 前 黄 种 人 O-M175 族 群 的 特 征 及 其 分 布 情 况

Y染色体
单倍群
族群主要分布地域主要特征主要遗址分布
O系
(O-M175)
东亚
黄种人
东亚、东南亚、东北亚,远古的封豨部落为岭南乃至亚洲东部最早的黄种人聚落。从晚期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晚期旧石器见于封开罗沙岩、广西柳江人-来宾人-桂林宝石岩、香港西贡黄地峒等遗址;中石器以出现卵石制陡刃石器及磨制石器为特征;新石器以出现磨制石器及陶器,并有相对稳定的农耕居所区别于旧石器晚期早东亚人遗址。始祖豨韦氏,初崇拜猪图腾,后来演变成龙、狮图腾。
O1a-M119百越粤中、粤东、粤北、江西、湘东、福建、江苏、浙江、台湾等。有拔牙习俗、二次葬俗、有石琮礼器。阳春独石仔、封开罗沙岩Ⅰ-黄岩洞、罗定饭甑山、英德牛栏洞-青塘岩、江西仙人洞、浙江上山-小黄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深圳咸头岭、珠三角西樵山早-中-晚、封川勒竹口、广信河、曲江石峡、肇庆蚬壳洲等遗址。
O2a-M95骆越
(百濮)
广西、中南半岛、粤西、海南、云南等。屈肢葬、居室葬俗,用大石铲祭祀。柳州白莲洞Ⅱ-Ⅲ、柳州鲤鱼嘴、桂林庙岩、桂林甑皮岩、横县西津、扶绥敢造、南宁豹子头、南宁顶蛳山、东南亚山韦-和平-北山、遂溪鲤鱼墩等遗址。
O3*+O3e1
(混苗越)
东夷山东一带,后因炎黄大败蚩尤而四方逃散。直肢葬俗,后混入北越及荆蛮,再混汉人O3e。太昊-伏羲、少昊先祖。山东沂源匾匾洞、淄博后李、青莲岗-北辛、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等。
O3*+O3d荆蛮
(三苗)
长江中游湘楚地、淮河流域、山东等地。多为直肢葬俗,局部混二次葬及屈肢葬俗。祭拜盘古-伏羲-女娲。湖南道县玉蟾岩、洪江高庙、城头山、皂市下层文化;鄂西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安徽凌家滩遗址等。大溪-屈家岭文化的屈肢葬俗可能是混入了骆越O2a。
O3*+O3e
+O3e1
先夏(汉藏)以中原为中心扩张到的各地。新石器早期直肢葬,仰韶文化及湘西北又流行二次葬俗。伏羲-炎黄祖先。湖南玉蟾岩(共祖)、澧县彭头山、河北徐水南庄头、磁山、河南贾湖、裴李岗、辽西兴隆洼、甘肃大地湾等文化遗址;中原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等。

   检测数据表明,怀集讲标人的Y-SNP主要为古老型O3*,封开境内1~2万年前的中石器遗址,如河儿口镇的罗沙岩第一文化层及黄岩洞遗址、莲都镇的螺髻岩遗址及乞儿岩遗址、金装镇的水石岩遗址可能属O3*族群遗址;1.5万年前的台东长滨遗址应属O1a-M119高山族祖先遗址,2~3万年前的台南左镇遗址可能也是;2万年前海南昌江混雅岭-燕窝岭旧石器遗址可能属O2a-M95族群遗址;泰国南部2.7~3万年前的朗隆日遗址可能属O2a-M95族群遗址,也不排除属早东亚人C3;广西地域2~3.5万年前的十几个旧石器晚期遗址可能是O2a-M95、O2*-P31族群遗址,如有测年数据的有来宾盖头洞(35ka)、田东定模洞(34ka)、柳州白莲洞(20-37ka)、桂林宝积岩(25-35ka)等遗址,另被认为属旧石器晚期的有靖西宾山人、都安的九谔山人及千淹岩、灵山人、忻城古逢人、柳州的都乐岩人及九头山人、柳江县的柳江人及甘前洞人、隆林德峨人、荔浦人、南宁双定牛岩洞、梧州木铎冲等遗址;贺江上游富川县的狮子岩、横山岩、尖山大岩、荆竹山及狗公山遗址可能属O3*族群遗址。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元亨主编.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2].李辉.远东人种起源.网上;
[3].库玛等.Y染色体证据显示南亚语系人群有共同的父系起源.兰海译.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一卷.2007;
[4].石宏,李易等.云南僰人源流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研究.动物学研究.2006 Vol.27 No.5;
[5].杨俊,李辉等.上海原住民的Y染色体遗传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3卷1期;
[6].李松生.两广史前考古的年代问题.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封开县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7].张兴永.云南两处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早期遗址.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封开县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8].何乃汉.关于岭南中石器、早期新石器文化与越南和平、北山文化的关系的初步探讨.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封开县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9].乔晓勤,张镇洪等.华南史前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封开县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10].中国民族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史 第一编 中华民族的起源.1994.2.27
.

相 关 内 容 :

封豨为何物、在何处、源于何时?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07.11.2

一、封豨为何物?

  汉典注:1.亦作“封狶”,即封豕;2.古星宿名,即奎宿;《史记正义》:“奎一曰天豕,亦曰封豕,在沟渎”;《庄子.大宗师》:“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成玄英疏》:“豨韦氏,文字以前远古帝王号也;得灵通之道,故能驱驭群品,提挈二仪”;《路史•前纪•因提纪下》中有豨韦氏,排次在有巢氏、燧人氏之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提到封豕乃有仍氏之女玄妻所生,其父乃夔(注:玄妻者,黑猪也,夔亦蛇鳄之属,此为猪蛇联姻的反映);《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上言河伯,下言封豨,是河伯即封豨,闻一多先生说,河神就是双头大猪“封豨”;《方言》:“猪,北燕朝鲜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豭。淮扬之间谓之猪子”。

  可见,封豨是南楚一带所崇拜的大野猪神,而豨韦氏是早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崇拜野猪神的封豨部落之首领、挈天地之创世主(注:挈,提挈,是统领、驾驭的意思,挈天地即掌管天下,豨韦氏是最远古的帝王)

二、封豨在何处?

  《淮南子.地形训》中所列三十六国家之一的豕啄民,又称“狌狌”。《山海经.海内南经》:狌狌……在舜葬西。《山海经.海内南经》:封豨之西有桂林八树。《山海经.海内北经》:桂林八树,又称汜林、范林,方三百里(注:后又称桂国,在今桂林一带)。《方言》:猪……,南楚谓之豨。《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考古证实凿齿民源出西江中下游。贺江古名封水,具载各种史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古老的地图有“封中”标记,“封中”义如“汉中”“蜀中”,为“封水流域一带”的意思。

  由此可判断,封豨居于“桑林”(祭社或男女交媾求子之祭所),活动地域在今洞庭湖、桂林、肇庆之间,也即今贺江流域。西江古人有称“郁水”、又称“豚水”,“郁水”之南称“郁南”(今郁南县);南朝宋元嘉29年(452)曾于今封开的北部置有狌狌县,后拼入开建县,此为佐证。

三、封豨、豨韦氏最早源于何时?

  华夏族群扩张,中华民族最早的同化融合发生于4~5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即龙山文化期,但远早于此,如在5.5~6.5千年前,大江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都已出现了对龙图腾的崇拜,如中原仰韶文化(O3*、O3e)濮阳西水坡大墓的蚌塑鳄形龙,东北辽西兴隆洼-红山文化(O3*)的玉猪龙,三苗伏羲文化(O3*、O3d)的蛇形龙等;安徽凌家滩遗址(O3*、O3d)出土有巨大玉猪猪龙玉版及刻有八角星纹的双猪玉龙,浙江河姆渡遗址(O1a)有陶猪出土。岭南西江中游地区(古西瓯故地,O1a、O2a)多龙母庙;西江上游古骆越(O2a)以蛇为图腾,亦崇龙母文化,传说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就与短尾蛇-龙母有关;台湾高山族(O1a)及海南黎族(O2a、O1a)的祖先大约在2万年前的盛冰期从大陆分出,后因海平面上升又与大陆隔绝,但近代他们都还流传用龙蛇图案文身的习俗。不同族群都出现有对猪-蛇-龙图腾的崇拜,其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起源于同一个分化中心,曾经拥有同一个始祖图腾-猪图腾或称龙豨。根据分子人类学方面李辉等的观点,百越、骆越、苗蛮在岭南的分化早于两万年前。

  由此认为,封豨、豨韦氏至少源于两万年前,最原始的封豨部落是华夏汉人支(O3e)、三苗支(O3d)、东北兴隆洼支(O3)、百越支(O1a)及骆越支(O2a)共同的始祖部落,始祖首领为创世主豨韦氏。延续至四千年前,舜帝南征,留居于贺江流域的封豨部落被擒,与其北部的苍兕部落融合为苍梧,并演变出狮图腾-即今天喜庆日子南方所舞的“醒狮”。

  封开县出土的80多处先秦文化遗址为封豨部落在贺江流域的延续演化提供了考古依据。这些遗址主要有:罗沙岩遗址年龄为22.4±1.6ka、48±5ka、79±15ka的三个文化层,其中第一、第三文化层出土有人牙化石,第一文化层(22.4ka)出土有属中石器的陡刃砾石石器;1万年前的渔涝镇黄岩洞遗址,并出土有颅骨化石,同期的还有莲都镇的螺髻岩(11.1ka)、乞儿岩遗址及金装镇的水石岩遗址;约7千年前的封川簕竹口遗址,出土有磨制石器及夹砂粗陶;约5、6千年前的白石岩颅骨化石;3900~4600年前的杏花河(广信河段)两岸遗址群,如乌骚岭、禄美村、塘角嘴、佛子岗遗址等,其中禄美村出土有可与粤北石峡文化及江浙良渚文化进行对比的石琮。封开附近的旧石器晚期遗址有梧州的木铎冲遗址以及贺江上游富川县的狮子岩遗址、横山岩遗址、尖山大岩遗址、荆竹山遗址及狗公山遗址等(据张镇洪)。如此密集的遗址分布为贺江流域为现代人祖先的活动中心也则黄种人O系的分化中心提供了有力证据。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守愚.中国人是猪之传人—猪灵崇拜考证.黄守愚的博客.2006.7;
[2].谭元亨主编.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说O1、O2、O3都起源于贺江流域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10.10.8

  说O1、O2、O3都起源于贺江流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有相同的图腾崇拜,与远古的封豨部落有关,不过,还可以从他们的分化年代及东亚南部的考古年代圈定其诞生范围,论依据,也应在两广范围。

  O1、O2、O3的分化年代大概在4~3万年前,先看下中国南方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两广尤其广西出奇的多,说出来就是一大串,如靖西宾山人遗址、都安九谔山人遗址、都安千淹岩遗址、灵山人遗址、田东定模洞遗址(34ka)、忻城古逢人遗址、桂林宝积岩遗址(35~25ka)、柳州柳江人遗址(50~10ka)、来宾盖头洞遗址(35ka)、柳州都乐岩人遗址、柳州白莲洞遗址Ⅰ(37~20ka)、九头山人遗址、荔浦人遗址、隆林德峨人遗址、牛岩洞遗址、甘前洞人遗址、富川县的狮子岩、横山岩、尖山大岩、荆竹山、狗公山遗址[1]、梧州的木铎冲遗址、广东封开罗沙岩遗址(48ka)、香港西贡黄地峒遗址(39~35ka)[3]等,两广大约在2.0~1.5万年前进入中石器时代,这些旧石器晚期遗址年代应在5~2万年前之间。

  相比之下中南半岛,最早见年代在3~2万年前的,越南北部靠北部湾有两个遗址Ngoum(23.1~18.6ka)及Tham Khoung(33~28ka)[2],泰国南部有朗隆日遗址(30~27ka)。因此,说O1、O2、O3在4~3万年前诞生于中南半岛至少目前在考古方面是缺乏依据的。

  再说云南西南一带,已发现的5~2万年前旧石器晚期遗址也没几个,云南的丽江遗址(50ka)、富源大河遗址(50~30ka)、河口孤山洞遗址(30ka)、白骨洞遗址(21ka)、四川的资阳人遗址(39~36ka)、资阳鲤鱼桥遗址(25ka)、汉源富林遗址(20ka)、攀枝花回龙洞遗址(20ka)、重庆的丰都遗址(50ka)、铜梁县张二塘遗址(25ka)。加起来不及两广的一半。

  不过,此可以解释为云南晚期智人已向北方迁徙了,北方旧石器晚期遗址应与他们有渊源。

  云南一带是缺失中石器遗址的,直接在7~5千年前从旧石器晚期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所以不应判断为与农耕文化有关的O系人群早期聚居地。

  O1、O2、O3分化的早期,各形成主体族群,如O1人群大致分布于肇庆以东的粤东-赣-闽-浙及台湾等东部地区,从台湾原住民可看到,O1占绝对优势;O2人群主要分布于广西及中南半岛,主体应是O2,而当中的O1应是晚期源自西瓯、南越或粤西沿海;O3人群分布于岭北的湖南、湖北及以北地区,湖南的荆蛮后来混入O2a。

  三者之间各能形成主体,说明他们早期的迁徙路线是不会搅和在一起的,假如O1、O2都诞生于北部湾,然后向两广迁徙,他们难免会搅和在一起,如果说O2走内陆,O1走沿海,但至今广东境内西江以南地域尚未发现早于2万年前的活动遗址。

  三者之间又是有少量渗透的,说明他们分化后的聚居地相距不会太远,如台湾原住民,主体是O1,同时混有少量的O3及O2,假如他们之间的诞生地相距太远,如O3诞生于云南,而O1诞生于东部沿海,O3又如何能东迁,在盛冰期混于O1当中并过台湾呢?再有,既然能东迁沿海,必定穿越广西的O2聚居地,使O3混于O2之中,但广西O2人群当中的O3更多可能源自晚期的荆蛮(瑶族)及汉族。

  总之,O1、O2、O3同分化于贺江流域,然后分东、西南、北三个方面扩张这种模式才能最合理解释三者之间的时空分布关系,其他模式很难,还有农耕文化起源问题,都是O3云南起源说很难搞掟的。

  湘西是荆蛮的起源地,而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应是其源头。玉蟾岩遗址最早的陶片年代达1.8万年前[4],大约1.2万年前出现载培稻,湘西的彭头山八九千年前出现规模的稻作农业,这使人很容易想到它们之间的承袭关系。相比之下,云南多数在7~5千年前才从旧石器晚期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无农业迹象,很难想象其与湘地年代极早的农耕文化会有什么样的承袭关系、湖南的原始O3会来自云南。这里再引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胜前《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一文中的一段:“在我国南方稻作农业不断向南与西南方向扩散,并与当地已有的初步的食物生产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当地的稻作农业(如昙石山文化),长期流行的云贵高原稻作起源说,不仅理论上不成立,从考古发现的证据中也得不到支持,类似的如印度稻作独立起源说也不成立。相反食物生产在西南地区遭到较长期的抵抗,狩猎采集在当地人口的生计中占有农业普及地区难以比拟的重要性。”[7] 附图>>>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镇洪著.岭南文化珠江来-潇贺古道(北段)调查的啓发;
[2].
Lithic Analysis of Moh Khiew Rockshelter(localityi) in krabi river valley, krabi province, southwestern thailand, 2006-2007;
[3].
广州日报.香港现旧石器制造场 岭南或为华人发源.2006.2.12;
[4].
新华网.中以科学家考古发现已知最早人类陶器.2009.6.2;
[5].谭元亨主编.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6].龙家有.两广西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存经济生活方式的演变及其原因探讨.封开县博物馆等.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1991;
[7].陈胜前.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人类学学报.第25卷.第3期.2006年8月.

岭南、中南半岛及云南之间的父系基因流关系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10.11.28

  有一种说法,说“绝大多数东亚的Y染色体世系来源于东南亚”,以下七点是对该论点的辩驳,同时,“封开是东亚黄种人O系的分化中心”也正好到了结题的时候了。

  一、D进入东亚最早(5万多年前),早期聚居于云南一带,N大约2万年前在云南从ON-M214中诞生,但中南半岛及南岛的D、N都稀少,此说明旧石器晚期及中石器时代都不存在从云南向中南半岛方向的迁徙,期间由于滇缅、滇老之间大山的阻隔,他们未能向中南半岛迈进半步。

  二、岭南中石器及新石器出现的年代都比中南半岛早,文化类同,也流行屈肢葬,云南欠缺中石器,新石器出现甚晚(四五千年前),此说明中南半岛中石器文化的源头可能在岭南,但不存在中石器文化从中南半岛及岭南向云南方向的传播,从中南半岛向云南方向的迁徙路线应不存在。

  三、广西人群较高频率的O*大部分是O2*-P31,O2*-P31在中南半岛较少,在南岛罕见,也未见于印度的蒙达人群,O2-P31及O2a-M95的诞生地应在岭南,然后再流向中南半岛。既然中南半岛最古老土著(孟高棉族群)当中最古老的成分O2a-M95都源自岭南,较年轻的O1a(O1a1-P203*)、O3(O3a3c1-M117、O3a3b-M7)更应源自岭南。

  四、根据蔡晓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孟高棉族群的O1a比例仅为5/689(0.7%),中南半岛侗台族群(泰老民族)的O1a比例为17/365(4.65%),中国侗台族群的O1a比例为144/680(21.1%)。孟高棉是中南半岛最古老族群,O1a甚零星,显然不是O1a的源头所在,再结合李冬娜等的O1a网络结构图,台湾原住民更接近网络的中心,认为O1a的源头应在西江北岸广东肇庆一带。按比例估算,是26.6%的中国侗台人群(包括O1、O2、O3)在文化上同化了73.4%的孟高棉土著,形成了中南半岛侗台族群-泰老民族。

  根据扬越荆楚人南进挤压岭南的年代判断,岭南侗台人群南迁中南半岛应发生在战国中晚期,范宏贵(1989)从语言学角度比较分析认为,民族大迁徙的年代发生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前二世纪。早期的泰老民族可能居于中南半岛的东北部沿海,秦汉时因秦瓯大战及瓯骆的南迁挤压才迁徙中南半岛南部及内陆。

  五、同样见蔡晓云的数据,O3a3b-M7在孟高棉族群、泰老民族及荆蛮族群(苗瑶族)有较高频率,可算是他们的特征单倍群,而在李辉、文波等的数据中,华南侗台人群987个样本仅出现1例O3a3b-M7,非常罕见。此说明华南侗台人群当中的O3系统不可能源自中南半岛的孟高棉族群,也不可能源自长江中游的荆蛮族群,而是岭南原住民或来自北方汉族;同时可判断,长江中游的荆蛮族群迁入岭南、迁往西南,与华南侗台人群杂处应是晚近期的事,两大族群还来不及发生融合,最早的大概不早于新石器晚期,而苗瑶族从湘地迁出则可能只有1500年的历史

  六、台湾原住民当中既有O3a3-P201*也有O2a1-M88,南岛的O3a3-P201*源自四五千年前的台湾(据Karafet),而旧石器晚期的南岛既无O3a3-P201*也无O2a1-M88,此说明O3a3-P201*及O2a1-M88在盛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前来得及过台湾却来不及经中南半岛迁徙南岛,O3a3-P201*及O2a1-M88的起源地不可能在中南半岛而应在岭南。

  七、印度蒙达人群O2a-M95高频,其共祖年龄约1.5万年(据baiyueren;另据2010年文献,印度南亚语族O2a的共祖年龄为17~28ka),但既未见O2a1-M88,也未出现O3(如O3a3c1-M117、O3a3b-M7等),再结合盛冰期结束的年代,判断孟高棉族群当中的O2a1-M88、O3a3c1-M117及O3a3b-M7进入中南半岛的年代应在万余年前,与中石器时代相当。

  相关图件:O系分支迁徒路线及年代图;相关数据:蔡晓云李辉,文波natsuya兰海

  基本已成定论 说封开是黄种人M175的分化中心是我在兜售私货吗?不是,只能说是我与中国人、东亚人一起撞彩券,是巧合、偶然事件。只因本人是封开人,才把O-M175与“封豨”挂钩。“封豨”《汉典》注,古星宿名,即奎宿;《史记正义》“奎一曰天豕,亦曰封豕,在沟渎”。书《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对封豨部落居贺江(古封水)流域有分析。罗沙岩考古单倍群分布神话传说三证合一加上语言演化,封开是原始人群O-M175的分化中心。23魔方汉族统计表中的“其他O”除开O1、O2、O3的O*,汉族中比例最高是广西汉族占1.5%,次为广东广府人0.5%,而周边湖南、云南、四川汉族是0.3%,另有10省汉族有0.1~0.2%;据复旦学者,O*高频的五个族群是高栏、白仡佬、杞黎、普标和南部壮族(例如黑衣壮族),他们居广西或源头在广西。可以肯定O-M175的初始扩张地在广西,但广西早期欠缺O1与O3,O往下游分化O1、O2、O3,位置应该还要往东,大概率在西江中游的贺江流域。讲标人O3*(xM121、M7、M134)比例高达52.9%,早期O3从贺江上游迁湘南湘西再迁徙北方;而O1主体大陆支往东迁粤北、江西,再迁徙浙江,沿海支M110、CTS3085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过台湾。多年前对O*有分析,只是当时的O*常包含有O2-P31*,而23魔方汉族数据即为O*(xO1、O2、O3)。另有少数观点认为,岭南及中南半岛原住民是K*、C、D尼格利陀狩猎人,O系是在4千年前才随着稻作农业的南传从华东或长江中游南迁,而在付巧妹等的论文数据库中,9千年前广西独山人的父系是O3-M7+F1275+,否定了这种4千年前南迁的假设。至此,基本可看成是定论了,此时,假设的语言演变等体系也基本可无条件成立。(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