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源流辑要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1~17)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05~2008

2008.1.23 O-M95最有可能起源于印度蒙达人群的祖先?库玛等在《Y染色体证据显示南亚语系人群有共同的父系起源》(附图)中指:①.印度次大陆现在居住着四个主要的语群,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印欧语系和藏缅语族,其中南亚语系被认为是印度所有语系中最古老的,通过比较南亚语系下面三个语族(蒙达、卡西-克木、孟高棉)人群的Y染色体多样性,发现O-M95是整个南亚语系人群中最重要的单倍群,其中印度蒙达语人群的STR多样性最高,从而得出单倍群O-M95约于65,000年前(95%CI:25,442~132,230)起源于蒙达语人群这样的结论。东南亚的南亚语系人群是从现在蒙达语族人群地区经由印度东北走廊迁徙过来,这个结论与语言学证据一致,后者认为蒙达语族是南亚语系中语法和语音都最复杂的语族(6万年前的语言有可能影响到现在吗?)。文章中指,一个单倍群最有可能起源的地方可用两个特征来推断:高的频率和高的多样性。在东南亚的南亚语系人群中,O-M95的最高频率为35%,而蒙达语族人群的样本量都很大(35~109),O-M95的频率平均为63%,这明显比东南亚的南亚语系人群的要高。此项研究得出的迁徙路线为:蒙达语地区(65,000YBP)―印度东北(57,000YBP)―东南亚(8,000YBP)―尼科巴群岛(17,000YBP)(如何能超前到那岛上去?)。新近的一项研究提到,O-M119的年代约为20,000YBP,相对来说,在东南亚O-M95主要分布内陆而O-M119主要沿海岸线分布,O-M119向西迁徙发生得较为晚近,因此,可确定O-M95年代要比O-M119古老得多。②.在蒙达部落与东南亚的人群间没有相似的母系基因联系。我们分析了1147个样本,包含了大部分蒙达部落以及过渡群体,完全没有发现东亚特异的mtDNA单倍群,显示印度境内南亚语系的三个语族有不同的母系遗传历史,这一点与早期共同的父系遗传是不同的。既然南亚语系各语族有共同的单倍群O-M95而mtDNA没有发现类似情况,那么,一个男性占主导的前往东南亚的迁徙就是极有可能的(为什么不可以是以男性为主的广西骆越入迁了印度?)。但更重要的是,O-M122被认为是东南亚人群的特征单倍群,在蒙达部落中它完全不存在。而任何分析关于始自东南亚的迁徙都是要以O-M122为基础的。单倍群计算得到O-M122的年代在15,000~60,000年前之间,而东南亚的O-M95计算结果为8,000年前。如果印度的南亚语系人群确实来自东南亚,那么他们应包含有O-M122。所以认为,现今蒙达人的祖先是从印度迁徙到了东南亚,而不是相反(什么?这不正好说明南亚东北部早期是没有M122的,广西骆越迁入印度之后,M122才从西北南下的吗?)。O-M95最有可能起源于现今蒙达人群的祖先,而后携带着它迁徙东南亚。(摘自2007年《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一卷.动态评论.兰海.译\评)
  据相关数据及看法,N/O-M214分化于5.4万年前、O3约在3万年前分化于缅甸-云南一带、O1约2万年前分化于中南半岛北部沿海。O-M95的年代也就不可能早于5.4万年前,上面的置信区间在25,442~132,230年前,较古老,反映O-M95的年代可能早于O3,约在3~5万年前。不然,过早的年代数据就会把骆越M95从黄种人中踢出,成为并列于黑、棕、黄、白种人的第五色人种。
  分子人类学通过检测计算得的现代人祖先的活动范围、起源地、分化中心或迁徙路线,在考古方面却往往找不到依据,欠缺古人活动遗迹这样的硬指标。东南亚作为现代人祖先早期的活动中心,不但欠缺6~2万年前的活动遗存,连中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亦不及两广多、不及两广的古老,在未能证明“高的频率和高的多样性”是判断一个单倍群起源地的专有特征的情况下,人类活动遗址的欠缺对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
  从蒙达人群父母系DNA的结构比例上看,似乎是广府民系的一个翻版,则父系M95主要是东来的而母系主要是本地的。偏大的共祖年龄可能与从东部各地进入印度的M95参差不齐、离散性较大(高的多样性)有关。由于横在东面的O3系缅藏语族源于西北河套地区(有较高比例的M134及M133),其年龄不超过7千年,M95西进印度的时间应在此之前则早于7千年前。东南亚M95的共祖年龄为8千年,而广西等地具地域特色的屈肢葬遗址最早早于9千年前,因此,骆越M95很有可能起源于桂东北、分化于远古的封豨部落。以骆越及西瓯为前身的广西壮族,据陈晶、李辉等论文的数据,土著O2a比例最高,次为源于汉人的O3系,另有祖型O*比例特别高(平均24.1%)。O*作为O1、O2、O3的祖型,相关数据表明其在O3系中罕见,壮族中的O*不可能由汉人带入;蒙达人789个样本O-M175频率更是竟为0,加上其周边的过渡群体共1222个样本,O-M175的频率也仅0.25%。这说明壮族较高比例的O*源于当地的远古原住民,O-M175的分化中心应在岭南,O2a-M95是后来才沿西南方向迁徙印度
(据baiyueren打听到的新消息,印度方面重新测算的蒙达人O2a年代不超过1.5万年;另据2010年文献,印度南亚语族O2a的共祖年龄为17~28ka)(17)

2007.12.1 兴隆洼遗址及鲤鱼墩遗址同有居室葬俗说明其族源相同:东北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遗址(8.2~7.4kaB.P)有30余座奇特的居室墓葬,成批的居室葬所反映的是一种浓重的宗教祭祀形式,死者被埋在室内,成为生者崇拜、祭祀的对象。在粤西遂溪县的鲤鱼墩遗址(7.0~3.5kaB.P),出土了八具保存相对完整的人骨,均为屈肢葬,部分葬于居室内。两遗址虽天南地北,却有相同的葬俗,很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族源。新石器早、中期的屈肢葬主要分布于广西-越南一带,应属亚洲东南骆越O2a的葬俗,粤西鲤鱼墩人应属骆越O2a,并由此判断,东北兴隆洼人应为亚洲东南骆越O2a的旁亲O2b(或祖型O2*)。兴隆洼人的祖先估计在盛冰期结束后(约1.5万年前)离开粤西,沿古海岸直北上到达西辽河流域,从遗址出土的玉猪龙、陪葬猪骸骨、海生贝壳饰物以及具农耕定居特征来看,兴隆洼人应来源于南方,与远古的封豨部落及始祖豨韦氏有渊源。[兴隆洼-红山文化早期可能以南方的O系为主,但估计到了红山期,与采猎父系N族人发生了深度融合,牛河梁母系以N系为主,父系以N*占优势,残留有O,混有C*,见(89)(16)

2007.9.1 东北亚夫余O2b应源于北部湾-粤西一带:首先,O2b是O2a的旁亲,它不可能源于D、C、P或O1、O3,也不可能直接从O2a分化,只能来源于其与O2a的源头O2-P31,则2万多年前的中国南方或中南半岛,其沿海岸向北迁徙及扩散过程,开始可能是祖型O2*,到达东北后分化出O2b,在朝鲜半岛或日本又再分化出O2b1。其次,云南的傈傈族、越南(约4.7%比例)、印尼-马来人、南群岛密克罗尼西亚人也有O2b,这为O2b的南方起源说提供了依据。其三,开始O2b(或O2*)在南方可能属活动于沿海的边缘族群,随着盛冰期的结束,海平面上升生存空间缩小,O2b族群就沿着东海岸迁徙东北及朝鲜半岛。台湾原住民是欠缺O2b的,说明O2b是在盛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后才沿海岸北上;日本人的O2b主要为O2b1,哈默《日本人双起源》一书认为,O2b1诞生于四、五千年前的朝鲜半岛南部,日本的O2b是在O2b1诞生以后才进入日本的,是人类具备驾舟出洋能力后晚近期的事。(15)(结合考古证据,带O2b1的弥生人进入日本的时间为距今2300年前)

2007.8.28 北方的晚期智人应属早东亚人D:5~2.5万年前的间冰期,早东亚人遍及东亚大陆,并在主冰期到来时趁低海平面到了日本。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黄种人扩张时,大陆的早东亚人被灭杀或驱逐,而在有大海阻隔的日本却被更多地保存了下来,使我们能窥视到原大陆早东亚人的缩影。剔除盛冰期后移居日本的黄、白种人血统,可以看到,日本原住的Y染色体主要为早东亚人D,虾夷人竟是100%的D血统。由此推断,东亚大陆的晚期智人也应属早东亚人D而不是早东亚人C。经过末次盛冰期及后来黄种人的屠杀,早东亚人D血统在东亚大多族群中的比例相当稀少。当今北亚早东亚人C血统并非继承原地或半原地的早东亚人而来,很可能是后期再从南方来。(14)

2007.8.18 黄种人与中石器:大约开始于5万年前,早东亚人从南而北遍及东亚,而黄种人最早大约在4~3万年前进入南方。有研究者认为,早东亚人使用的是晚期旧石器,而黄种人较早使用中石器及新石器。若真是这样,为了追寻他们的踪迹,有必要弄清中石器与新石器的特点。与较粗陋的旧石器所不同,中石器是一套与藤条木竹类组合使用的较为先进的石器工具。南方由于风化作用强烈,新鲜而坚硬的岩石深埋地下,古人多采用河床的硅质石英砂岩类卵石来制作砾石石器,其以出现砍伐及加工木竹用的陡刃石器、切割兽皮肉等用的磨刃石器,以及与藤条竹木类配套使用的穿孔石器为特征;新石器时代则以出现陶器、农业、畜牧业为特征。相比,在盛冰期,北方则少发现这期有磨制特征的中石器,而是继承了晚期旧石器发展为细石器;北方山岩裸露易于采掘,产出的多为块石、碎石类能与藤木类组合的细石器,包括如石箭镞、石茅头之类的东西;北方缺失中石器,推测在5~1.2万年前还没有黄种人到来,仍为早东亚人的地盘。不过,也有人认为北方盛冰期的细石器属中石器,具体属黄种人遗存还是早东亚人遗存则难确定。有关基因研究认为黄种人大约在3~2.5万年前进入北方。
  这里还作个大胆的推测:古人喜欢迁徙于依山傍水的地方,在他们的周围至少能采到一些坚硬的石头。很难想象,在连作日常加工用的石头也捡不到的宽阔的冲积湖积泥砂质平原,他们的活动还能如何地展开,光用牙齿咬是难以为计的。具体是不是这样,有待于进一步的对照,如果你是个业余爱好者,得注意有些地方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古人类的活动遗迹。
(13)

2007.8.12 有关学者对北亚早东亚人血统C来源的看法:当今高比例的早东亚人血统C主要分布于较高纬度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东北、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北亚地区,西部蒙古族及北部通古斯族群主要为C3c+C3*,东部满族及朝韩日主要为C3*,日本人有少量C1。李辉认为,4~2万年前,早东亚人曾自南往北遍及整个东亚,大约开始于三、四万年前,黄种人进入南方,并对早东亚人进行了不分男女的消灭,从南方越人男女所带早东亚人血统比例相当稀少来看,黄种人与早东亚人杂处期间并没有发生同化融合,由于黄种人向北方扩张,同样的情况发生于长江以北地区,只不过在偏北地区有较多的母系早东亚人血统被保留于汉人之中。除被消灭之外,早东亚人被驱赶到黄种人不愿去的北亚-当时的寒带地区,随后,由于中亚白种P*血统吐火罗人的东徙,与早东亚人发生了同化融合,后来黄种人又进一步向北扩张,在原棕白混血的基础上再次融合为黄棕白混种的黄种人北亚人种。有关学者强调的是,华北以南早东亚人血统的稀少是被黄种人消灭的结果,北亚的早东亚人血统具有原地或半原地的继承性;本人所怀疑的是北方早东亚人主要由主冰期北方的寒冷气候所冷死,并怀疑现在的北亚C血统是后来再次自南方迁徙过去的,其究竟如何?似尚难确定。(12)

2007.7.28 末次盛冰期北方早东亚人惨到什么程度?5~2.5万年前的末次冰期间冰期,东亚的早东亚人曾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在北纬71度亦有活动遗迹,在中国北方,光有C14年代数据的遗址就达30处。但到了2.5~1.5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北方人群数量锐减,或大部南徙,人类活动遗址仅发现于无路南逃之困境,如山西南部的黄河北岸,西秦岭(雪山)北侧的渭水盆地、辽东半岛的海边等,目前仅发现11处,数量锐减。其石器制作技术也仍停留于旧石器晚期(-据吉笃学等,如图)。他们可能靠黄土高原的窑洞过“冬”,能逾越主冰期的,后来又遭到北上的黄种人的灭杀与驱逐。(11)

2007.5.7 岭南地区曾有过黄种人对早东亚人的更替吗?在岭南,无论是5~2.5万年前的间冰期、10~5万年前的早冰期,还是2.5~1.5万年前的盛冰期,人类活动的遗迹都是存在的,如5万年前的柳江人,封开罗沙岩遗址7.9万年、4.8万年、2.2万年三个年龄值,3.9~3.5万年前的香港西贡黄地峒遗址、4~1万年前年龄段的柳州白莲洞遗址、1.6万年前的阳春独石仔遗址等。
  李辉等研究者通过对人类基因的突变进行推算,得出早东亚人在约5万年前进入中国南方,4万年前遍及东亚;5~4万年前黄种人在东南亚形成,4~3万年前进入广东地区,3~2.5万年前进入长江以北的北方。也有研究者称,现代人祖先进入中国南方的时间不会早于3万年前;再有指,汉藏(先夏)支系北上的时间是在距今约3万年前,最终在1万年前到达黄河中上游的河套地区(盆地),澳泰核心-早东亚人北上并到达西辽河流域的时间是在约2万年前,而百越M119从北部湾进入中国南方的时间则晚至距今约1万年前。
  因汉藏(先夏)支走的是云贵西线,百越支又来得很晚,所以,5~1万年前在岭南活动的肯定是早东亚人了?而七、八万年前所住着的应是早期智人?2万年前沿古海岸北上西辽河流域的应是岭南早东亚人的一部分?其剩余部分被后来的百越所灭杀或驱逐出境?
  问题清楚了,以后就好办了,也就是:从旧石器突然过渡到新石器并不是因为原住民制作技术的进步,而是因为整个地换了人;晚期旧石器应为早东亚人所使用,而新石器(出现陶器)则由黄种人所制作;尽管黄种人来自于南方,但各支系在岭南、江浙及河西走廊的就位及起步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就在主冰期将近结束时的1.2万年前。约1.2万年前宁夏大麦地岩画(最近认为年代可能只有七、八千年)可看作是汉藏(先夏)先祖-先羌人在陕甘宁地区的“开疆宣言”;1.2万年前柳州、英德的绳纹陶及长江下游出现的裁培稻可算是越人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尽管如此,黄种人还是与早东亚人杂处了相当长的时间,作为内陆支黄种人发祥地的云南,碳14年龄为9522±125年的蒙自县马鹿洞遗址发现有用人类头盖骨作盛器的食人遗迹(据张兴永);殷墟祭坑里有大量被怀疑是异族俘虏-早东亚人的头骨,直至商代中原还可能存在着早东亚人(据李辉)。
(10)

2007.4.5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认为,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大约在3~2.5万年前才越过长江进入北方。但考古发现则表明,5~2.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在北方是普遍存在的,如山西朔县峙峪人及沁水下川文化遗址、北京山顶洞人、北京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北京田园洞人、宁夏水洞沟文化遗存、内蒙河套人、辽宁建平人及鸽子洞文化遗存、吉林安图人及哈尔滨人等。早年的考古由于受测年技术条件的限制,缺乏较准确的年龄数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尚虹、同号文等人及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Trinkaus教授最近完成了对田园洞人类化石的研究,得出该批人类化石的地质年代为4.2至3.85万年前,该项研究成果刊登在4月3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可认为,至少在末次间冰期,北方是有晚期智人活动的,这对分子人类学是个挑战,难道该批晚期智人后来在盛冰期全部被冻死了或又缩回了南方,而没有在原地直接向现代人演化?相关内容见>>>科学网(9)

2005.10.4 美洲土著可能有多群,其来源应有三:最早可能是由澳洲沿主冰期古海岸直北上,过白令海峡,约在1.4万年前进入北美;其二约在1.2万年前来自于中亚→俄远东;其三在1万多年前来自于西辽河流域的澳泰语系。不过,澳泰语系与古海岸支可能属同一支系。(路线如,相关新闻见)(8)

2005.8.24 Y染色体突变前已人山人海-可能是突变年龄出错:从M134突变出M117发生在5~6ka.BP,也就是说,带M117的汉人共同祖先那时刚从娘胎里出世。但据考古,8ka.BP的河北磁山遗址粟储藏竟有10万斤,可见人口之众并非还单打独斗;6ka.BP华夏王朝初现,炎黄帝集团与两昊之间的战场正人山人海。长江下游在12ka.BP出现了栽培稻,9~8ka.BP已形成稻作农业,而所算带M119的越人晚至8ka.BP才在江浙出世。图>>>(7)

2005.8.21 十分惊讶!东亚人群的祖先也曾死而复生:东亚的早期智人在约7.5万年前灭绝了,重新从非洲走来的现代人祖先约在6万年前到达南亚、东南亚,后沿滇→川→宁→晋→京→东北及滇→桂→粤→闽→台两线路迁徙中国(图中蓝紫线)。但到了2.5~1.5万年前的盛冰期,尤其是进入北方的这批晚期智人几乎全军覆没。3~1万年前,南缩于东南亚的真正祖先才分四路重新向东亚进军(紫红线)。或许,参与这场超级大屠杀的还有3~2万年前的磁场极性倒转事件?WT①.难以置信;WT②.有点滑稽-干嘛非得老把祖先往“死人堆”里“推”!(6)

2005.8.20 末次冰期之间冰期,趁着温热天,晚期智人曾往北方遛达遛达、兜了个圈,盛冰期又回到了南方(不排除绝大多冻死在北方)。盛冰期结束,全面向北方开涮,猛发如虎、荡平天下、吞并九洲。>>>(5)

2005.8.19 古人不同于植物要原地生根,而是过着渔猎采集无定居式生活,气候转冷了,天寒地冻,他们不可能还呆在高纬地区等死。随着气候的冷暖交替,南来北往的迁徙应相当频繁与迅速,古人体能好,说不定百年内也能在南北跑上数个来回。冰期高纬度古人类的消失,可能是南徙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被冻死。(4)

2005.8.16 分子人类学认为,中国10~5万年前的化石是缺失的,早期智人并没向现代人演化,来自于非洲的现代人祖先约在6万年前进入南方,至3万年前才进入北方。然而,长江以北诸多5~3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又来自何处呢?出奇年轻的Y染色体迁移与诸多近万年来古人遗存的分布也兜合不起来,这又是为什么?考古测年误差是有的,但都是误差就说不过去,若又说那些“老家伙”都没留有后代,未免也太奇怪了?(3)

2005.8.13 祖先们约在6万年前自东南亚进入到岭南地区,3.0~2.5万年前向长江以北的北方扩散。按理,散布在各地的部落应发展均衡,象群星会集组合成一个中华群体。然而,真正壮大起来的只有迁徙到河套地区的一小撮人,约开始于六千年前,由于他们的不断壮大,由西北往东、往南,同化、吞并和消灭了其他部落,然后形成了一个几乎是“炎黄一统”的中华民族(汉族人口约占92%),见多图示图。难道早于六千年前的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及黄河下游青莲岗-北辛文化等都被毁灭或同化了吗?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问题?(2)

2005.8.11 气候变化一直在“书写”着中国古代史:公元1230年前后的宋朝,我国气候转冷,进入长达六、七百年的寒冷期,战乱导致中原人口不断南迁,南方人口从宋前占全国的20%发展到现在的约80%(据央视10)。3000年来气候变化中国的版图及局势变迁越远古,人类生存环境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就越大(1)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