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源流辑要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共174节 15页145500字 2005~2022)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20-2022

2022.10.6 海南黎族祖先在四千年前开始迁徙海南岛:根据陈豪、林蓉等发表的O1b-M95树系图,海南黎族与西双版纳傣族、越南京族分支的共祖年龄在2500~3200年之间,把突变年龄考虑进去,判断海南黎族祖先在四千年前开始迁徙海南岛海南黎族语言属侗傣语,“黎”“俚”“临”“骆”实际是同个音,源头是骆越,早于四千年前骆越可能讲南亚语,大约四千年前华东良渚人群或后良渚人群(F492等)带着稻作文化迁入岭南,岭南百越语发生了侗台化,西瓯从温州瓯江流域迁来,他们说田地为“罗”,“骆越”便可能是“种田稻作人”的意思。海南黎族祖先应该是在语言侗台化之后带着稻作技术迁徙海南岛的。但M95不是华东良渚人群的后裔(良渚人群是O1a-P203),又因海南黎族未见长江中游地区荆蛮族群的特征单倍群M7,黎族语言本身又不属苗瑶语系,因此,海南黎族的M95不太可能来源于荆蛮或孟高棉苗瑶人群,黎族M95的源头应为岭南原始土著。海南黎族、傣族、京族的M95共祖于一万年前,O-M95在 YFull YTree v10.06.00 中的年代为 formed 12900(14200~11700)ybp,TMRCA 10700(11800~9700)ybp,O1b-M95应在一万多年前诞生于岭南。M95单倍群突变分叉、语言侗台化及稻作文化传播相互验证了这个迁岛年代,在此之前,海南黎族祖先迁岛时间已有多种观点(略)。不过,从海南考古文化来看,应存在或存在过6~4千年前或更早的原始土著,例如英墩遗存、莲子湾遗存、陵水石贡遗址等,其中石贡遗址C14测年经树木年轮校正为49004400年,最早有三亚落笔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发掘出8枚人牙化石C14年代测定为距今约1万年。早期到底是哪种单倍群人群?或者是后期迁入人群把早期人群给灭了?单倍群树系年代总比考古年代掉一大截,这又是为什么?(174)

2022.7.16 从马鹿洞人测得是mtM9*说开:中科院张晓明等测得1.4万年前云南蒙自县马鹿洞人的古mtDNA是M9下面的一个灭绝分支。此结果排除了对马鹿洞人是早期智人的猜测,符合之前所作父系D及母系M系起源于云南的判断,更加明确汉藏共源的M9a1a分岔于中原西部而不是东部。至于与印第安人的近缘关系,之前所收集的印第安土著古mtDNA未见M9支。印第安人父系来源于东北亚的是C3,可能是常染跟印第安人近缘,或者年代早的各处古人的常染都显得有同出非洲的近缘关系。常染分析有时像摸骨算命,跟体征学差不多,有时看上去是乱糊一通,只看相似度,无法将不同族群区分开,甚至将父系错位当成延续关系。常染像是父系、母系、家族以及环境族群在个体身上的综合表现,经过几千年的迁徙融合,谁都差不多。之前见网友曾搞来搞去,也未见搞出什么名堂来,估计是方法上存在不确定性,才导致有的博士论文得出岭南早于四千年前所居者为和平文化尼格利陀人K*、C、D的结论,目前尚未发现确切可信的常染分析结果,甚至捅一下就露馅。人类走出非洲迁徙东亚、东南亚岛屿、大洋洲,中南半岛是必经之地,K*、C、D、O、N先祖均有可能在中南半岛留下后代、留下遗迹,因而极具多样性,老挝和平文化发掘到的8千年前的C*、D*难以代表所有人群,广西独山人测得是O2a-M7就给老挝“和平代表”狠狠打脸。中间到处是空档,实证应用应作多种考虑,满足各种逻辑关系,否则就会张冠李戴,例如,在这几张图中,和平人与安达曼人共源一支就是以偏概全。
    按考古划分,中南半岛有山韦文化(18~9kaB.P)、和平文化(11~6kaB.P)与北山文化(8~2kaB.P),狭义的和平文化仅指当中的和平文化(11~6kaB.P),广义的和平文化已包括岭南至中南半岛中石器时代的砾石石器文化,中南半岛包括了山韦文化、和平文化及北山文化,一般认为中南半岛的砾石石器文化来源于岭南,山韦文化年代较早,推测与中南半岛的原始土著C、D、K*有关,而和平文化及北山文化人群主要来源于岭南,例如9千年前广西独山人O2a-M7。由于带有原始种植技术的岭南O系南迁先占据沿海,导致中南半岛采集狩猎族C*、D*往内陆山区迁徙,因此老挝和平人的古DNA父系便是C*、D*,母系是M5、M21。(173)

2021.6.26 应同时测取与刊出隆林人奇和洞人等的Y染色体、线粒体单倍群福建奇和洞人的常染色体与马祖亮岛人类同,马祖亮岛人的父系是O1a-M119、母系是E,奇和洞人的父系是什么呢?独山人、宝剑山人的父系又是什么?隆林人是形态变异的个体,不具代表性,其母系是M71d,属晚期智人类型。反过来说明体征学分类不靠谱,晚期智人也会长得像丹尼索瓦人或尼安德特人。所谓的和平文化人群,就是在中石器至新石器早期从岭南迁徙中南半岛的使用陡刃砾石石器的人群,也即O系尼格利陀人,而C、D、K*尼格利陀人即为中南半岛最原始土著。宝剑山人延续了独山人的遗传成分同时混有和平人群的原始底层,表示来自云南的yD、mtM*族群与中石器时代岭南人群、中南半岛和平人群之间的交流。六千年以来,yD族群在岭南被yO系人消灭。岭南作为东亚人群的发祥地、分化中心,古人类遗传必定是极具多样性,两广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早中期文化遗址众多,而隆林人及奇和洞人地处偏僻、边缘,是无法代表岭南中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群的,目前所见古DNA并未真正涉及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岭南人群(主体)。感觉常染支系图跳跃太大,隆林人的祖先与田园洞人混杂出博山人与奇和洞人?博山人是yN、奇和洞人有可能是O1a-M119,而田园洞人却是5万年前的分叉K2b。可能是对该论文数据库的发掘,有人得到独山人的父系是O2a-M7下游的F1275,F1275诞生于一万二千多年前,在微基因样本中出现频率为7‰,M7在现今的孟高棉-苗瑶人群中比例较高,F1275应该是和平人群的单倍群之一,结合该论文对和平人、奇和洞人、隆林人常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和平人群的主体是O1b-M95与O2a-M7,奇和洞人应类似于亮岛人是O1a-M119,隆林人的父系应该是来自云南的D。(172)

2021.3.6 根据目前已知古DNA分析新石器时代早期豫鲁地区的人群迁徙 大约八千年前的山东小荆山人、博山测得父系是N1b1,很是意外。原以为yN单倍群晚至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期随着炎黄集团与两昊集团的兼并才大量东迁。广饶大汶口人也测有yN说明yN在山东的土著性与延续性。但博山人的母系却是B4c1a匾匾洞人母系是B5b2,并非yN狄系的常见类型D4、M8a、M9a等大汶口人的母系又都是D5。再结合贾湖遗址有透露5例都是M122+,舞阳大岗遗址早期为细石器文化等信息,分析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群迁徙过程如下:yN狩猎族群在盛冰期结束大约1.4万年前从云南迁黄河上游地区,然后向东扩散,全新世早期曾遍及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包括河南与山东。1.17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yO2a人群带着原始种植技术从湘西迁河南并形成贾湖文化。期间O1a人群也沿粤北-江西线迁徙江浙,然后迁徙北方沿海,大汶口文化有越人拔牙习俗。最早期,以舞阳大岗人为代表的yN细石器狩猎族群受到yO2a原始农耕人群的冲击,开始向北、向东退却,向东进入山东,yO2a人群与yN族群出现了交流,山东的yN族群学会了原始种植,血缘上主要表现为母系交流(也表明最初期yN在北方具有强势地位),导致小荆山人、博山人父系是N1b1,而博山人、匾匾洞人的母系却是B4c1a、B5b2,同时yN狩猎族的母系类型D4、M8a、M9a等也逐渐进入到yO2a人群当中。但两大族群之间父系的交流融入却是很少的,当今汉族父系中N的平均频率只有6.5%左右。当然博山人、匾匾洞人母系的B4、B5也可能来自沿海的yC3人群,但目前山东未见发掘有yC3类型的古DNA。到了后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yO2a系在北方进一步扩张,融入了更多的原属yN族的母系单倍群,当今来自狄系母系的比例北汉约为24%、南汉约占8.5%;而yN族群即进一步向北方长城地带退却,yO2a人群的原母系类型对其影响则越来越少,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长城地带的古线粒体基本看不到B系单倍群。(171)

2021.1.24 从中原出现的良渚玉文化等因素分析F492支系的年代与玉琮是良渚文化的特殊礼器,年代最早约5100年前,北方最早见于4千年前的陶寺文化、齐家文化,岭南见于约4千年前的粤北石峡文化及封开杏花禄美村遗址,判断4千年前良渚文化已影响到中原西部。相应父系单倍群,北方人群相对欠缺F492的祖型F78*,把良渚文化传至北方的应是F492北方人群的F492有六七成是xF656,而华东人群的F492有六七成是其下游的F656。F492还在华南的江西、福建、两广及西南人群中有较高比例。F492的绝大部分是其下游F619下面的分支Y134860、Y188554、A12442、Y31266、MF1071、Z23505、F656,F619的突变年龄最大值是3800年,即F619下游的诸多分支爆发于3800~3100年前。推断F492在4800年前诞生于良渚古国,约4300年前(或4000年前)良渚古国消亡,F492的早期分支携带着良渚文化从华东向华南及北方扩散传播。到了夏商时期华东的F619分化出诸多分支,商周时向华南、北方及华中扩散,岭南发生侗台语化,中原夏商周文化受后良渚文化影响明显。“二里头文化中出现的玉琮、玉钺、绿松石饰等礼器,以及丝帛、漆器等,在良渚文化中特别发达”(程鹏);郑振得先生认为:“殷墟玉器除继承二里头文化的玉器传统外,更多的继承了良渚文化的玉器品种,尤以纹饰中的兽面纹、云雷纹引人注目”(芮国耀)。比较母系单倍群也表明,自4千年前开始,有大量南方人流入北方。从突变年代及地域分布判断,F619下游诸多分支主要分化与壮大于吴国(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73年),F619应为华东后良渚土著。但若采用样本共祖期望值2800年作为F619支系的分化与活动的年限,就无法与后良渚文化影响中原夏商的年代相符,他们无法向中原夏商传播玉琮、玉钺、兽面纹饰、云雷纹饰等文化并在北方往下游分化。
    至于突变年代与样本共祖年代存在的时间差,专业人士明确是因为瓶颈效应,指这段时间差内,该支人丁不旺类似于单线延续未能形成其他分支。而实质即是“未检测有其他分支”。导致这种结果还有另两种可能:一是所采集的样本还不足以把这段时间的其他分支襄括进来;二是这个时间段产生的其他分支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灭绝。但未检测到的那些分支在族群的演化中是起作用的,他们可以拿着玉琮、云雷纹饰等向中原夏商进贡。
    可以拿个知情的来举例,
ACT7172*下面的YF072904与YF072905是广东茂名市文林村陈*须与大路尾村陈*飞的ID,按族谱他们同宗于510年前,测试分析一说共祖于150年前,二是共祖于250年前(上海英莱盾),后来应该是有人上传提议,YFull YTree才把150ybp修改为500ybp。O-ACT7172 formed 5000 ybp, TMRCA 500 ybp,当中的共祖500ybp,指的显然是O-ACT7172下游分支ACT7183、ACT7172*单支共祖年代,而不是ACT7172总体共祖,ACT7183与ACT7172*应共祖于5000ybp,中间的4500年时间差显然也不是瓶颈效应,而是样本太少,只得二个人的样本。同样道理,F619诸多分支的总体共祖期望值应为3200年,最大值是3800年,其下游F656单支共祖期望值是2800年,最大值是3100年。(170)

2021.1.23 石峁人群的族属?石峁遗址位于陕北农耕与游猎交接地带,距今4300~3800年前,为中国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其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但亦吸收有玉琮、兽面纹牙璋等中原元素,尤其玉琮、兽面纹源头是东南良渚文化。石峁族属狄系还是华夏族群?古DNA方面,吉大在神木龙山晚期测得1例F5/F438/F2137、1例C2c-CTS3385,北大吴小红测得石峁祭坑头骨是以C、R1a、R1b占主导。F2137来自关中华夏祖先族群,CTS3385属C2南支在中原西部稍多,祭坑中的C、R1a、R1b应为从北亚草原抓到的俘虏。判断石峁人群是中原西部庙底沟人群南迁后留在陕北的“守塞人群”,不同于内蒙庙子沟yN狄系(付巧妹等研究成果,石峁人群和陕北地区本地较早期人群即仰韶时代晚期庙梁和五庄果墚人群的遗传联系最为紧密;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人群体现出遗传结构的连续性,这也暗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来源,同时与黄河流域其他古代人群具有一定的遗传联系,并非被外来人群所代替。)(169)

2020.10.27 重新认识O2a-F8分支YFull YTree父系单倍群的年代会随着样本增加而有所变化,我们可以用单倍群分化年代的期望值、最大值作为该单倍群古人早期活动的年代。在F11F46F8三大超级单倍群中,F11、F46年代变化不大,而F8有所变化且分支关系亦有改变。F8亦即M1706,是M117+F5下游的绝对主体,F8分化年代的期望值是11400年、最大值是12700年,应诞生于迁徙北方之前,但F8共祖年代期望值只有6500年、最大值是7100年。F8的共祖年代也是其下游分支CTS7634(F2188)、M1726(CTS9678)、A9459(Y8389、CTS5063、CTS1642、F438)等的分化年代,在6500~6100年前各下游分支交叉出现多级突变。根据之前分析>>>,CTS7634(F2188)、F14249(CTS5063)在闽语人群中比例较高,在北方人群中少见,认为属东夷少昊族裔;F438可确定扩张于关中地区,已有古DNA作为依据;CTS1642在中南半岛、西藏、西南、两广人群中有较高比例,但在北方人群中罕见。F8下游分支分化于7100~6500年前,处于仰韶文化早期,从其在北方人群中的分布来看,至少有CTS7634(F2188)、A9459(CTS5063、CTS1642)分支与中原仰韶人群无关,与仰韶文化有关的只有M1726(CTS9678)、A9459(Y8389、F438)等,但意外的是,他们诞生的年代几乎够不着前仰韶文化。由于目前中原古DNA还没检测到F11,不能排除汉族中高频的F11来自于或部分来自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人群,这样的话从高频分布上,担当黄帝族系主角的就有可能是F8下游的F438。从传统考古看,黄帝族系是从河南西南部裴李岗文化区沿黄河西迁的人群,始祖黄帝诞生于6420年前,恰好与F438突变年代相当。如果黄帝族系主体是F438,相应炎帝族系就有可能是Y8389(F666)、M1726(CTS9678)等,但前仰韶文化人群就变得难以想象了,可能是一些O2a祖型及O1b北方支等,即所谓的后期边缘化人群。CTS1642很可能是在河南西南部与Y8389、CTS5063、F438分道扬镳,然后经湖北往长江中上游往西南方向迁徙,南迁途中Y7080或其祖型分徙广东;CTS7634(F2188)、F14249(CTS5063)从河南迁山东形成少昊族群,周灭商时迁闽粤沿海;M1726(CTS9678)可能留居河南在中原东部扩散。F8各分支的交叉分发地应在河南,如F8下游主要分支交叉分化示意图新Y树F8分支年代更早了(2022.3.28补充)YFull YTree v10.01.00F8下游分支分化年代最大值是9000年、期望值7700年。为何纠结F8分支的分化年代?从考古迁徙角度,CTS1642支如果只有7500年,得要求诞生于河南,但年龄有9000年就完全可以诞生于湘西一带,CTS1642北方人群罕有,北方诞生难圆其说。 (168)

2020.7.22 远古常染样本同时得到Y染色体类型,可避免出现更古老的“戎狄下南洋” 有岭南古人K2a,早期生的儿子K2a1趁着间冰期好天气一路狂追猎物跑到了西伯利亚;更晚时岭南K2a又生了个儿子K2a2,生活在东亚忽悠。今人得到了K2a1、K2a2的古常染,若再能检获K2a1与K2a2的老爸-岭南K2a,就可知道K2a1与K2a2是K2a的儿子,但问题出在岭南风化强烈,只留下石器,K2a无法被检测到,这个时候根据K2a1与K2a2常染具有的亲缘关系及年代先后,就会判断K2a1是K2a2的源头老爹,K2a2是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实际上,东南亚人群已经检测到与现代欧洲人P更亲近的K2-M526早期的K2b诸多分支,北京田园洞人属P的祖先支系K2b,说明祖先K2-M526早期很可能生活在东南亚沿海,而北亚的K2a1及田园洞人K2b应是在末次间冰期从南方北迁的。(167)

2020.7.20 为什么考古学容易掉进末次盛冰期这个坑里?尽管这个坑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已被外国学者发现,后来国内学者也有跟进,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至今还有考古人搞不清楚这个坑有多宽多深在哪个时段,总以为一步就跨过去了,结果是不断地往坑里掉,来一个掉一个准。古人遗迹在南方不易被保存,必定就少甚至没有,而北亚寒带被保存下来的就多,如此就得出中国人起源于北亚起源于大冰盖下就必定是错误的。像pre-NO、mtpre-B之类只是近缘旁亲到后来都灭绝了,现今亚洲东部人群绝大部分都是O、C3、N、D这四个男人的后代,近缘与亲缘祖先之间隔着的就是这个无法跨越的盛冰期大坑。末次盛冰期有多冷?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纬度越高越厉害,末次盛冰期最冷时气温比现在低5~12℃,南方要比现在低5℃,而北方要低12℃。当时两极大冰盖要积冰,把占地球表面71%的洋面抽低了120m。现代广州一月平均最低气温约为10℃,最低气温0℃,推算盛冰期一月平均最冷5℃,最冷-5℃,与当今湘北差不多;同样可推算得湘北盛冰期一月平均最冷0℃,最冷-10℃,与当今武汉一月相当;河南盛冰期一月平均最冷-10℃,最冷-20℃,与现代北京相当;哈尔滨盛冰期一月平均最冷-32℃,最冷-42℃,与当今北极圈相当。(166)

2020.7.15 亚洲南部两个分化中心可带动几大群付巧妹等学者测得1.1万年前贵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广西隆林人的线粒体序列均为M71d。隆林和大洞样本位于M71d单倍群的基部,现今人M71d样本仅见于东南亚人群,可能在1.1万年前乃至更早,存在东亚南部人群向东南亚迁移。之前孔庆鹏等也认为M71等很可能代表最初进入华南的现代人祖先的母系遗存 >>>。再有baiyueren网友通过分析2009年论文上的数据认为,福建数据中的M61就是M71。M71的流向表明较早期1万多年前人群是从东亚南部流向东南亚而不是相反。由于东南亚父系欠缺D、C3、N及O2a、O1a,福建欠缺D、C3、N,早期M71、M71d所对应的父系很可能是O1b。M71即早年数据中的M*,隆林遗址和大洞遗址靠近云南,M71的源头很可能是云南早期的y-D人群,通过与y-O系的交流进入岭南。随着盛冰期(~14.7kaB.P)、主冰期(~11.7kaB.P)的相继结束,人群扩张,岭南的O系人群向四周迁徙辐射,主体O1a-M119向东、O1b-M95向南、O2a-M122向北迁徙,当中M71d等随O1b-M95迁徙中南半岛并形成和平文化。早期父系数据(如石宏文波的数据)中的K-M9*是N与P31*等,F-M89(xM9)有一部分是历史时期来自中亚的G、H、I、J,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及部分北方人F-M89(xM9)比例偏高,不能排除混有云南尼格利陀人F-M89早期分支的后代。现代亚洲东部人群主要由早期岭南O系分化中心及云南N、D分化中心的后代构成,另有东北C3-M217分化中心主要参与亚洲北部人群的构成。亚洲东部人群绝大部分(约95%)是O、C3、N、D这四个男人的后代,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几万年来形成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165)

2020.5.16 古DNA不断有新奇,确切的乾坤大挪移 中科院付巧妹团队在11个遗址获得25个9500~4200年前的常染古基因组,不支持东南亚、东亚南部存在先尼格利陀狩猎族,后农业人群的“两层假设”。什么意思啊?之前有一种假设是这样的:从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岭南及中南半岛生活着一种与现代人群没什么关系的YDNA为C、D、K*之类的尼格利陀人,他们从事狩猎采集业,与原始农业无关。然后到了大约4千年前,从华东或华中进来一批批YDNA是O1、O2的农业人群,他们把岭南的尼格利陀土著灭而取代,成为岭南古越人 >>>>>>而付巧妹团队所做的古人群常染分析否定了这种“两层假设”,其前后同源,属同族群。这当然也否定了中石器时代岭南古人是C、D的可能,支持岭南原始土著是O系。对比常染基因看古人群的遗传信息。奇和洞人亮岛人不一定是南岛语人群的源头祖先,之间可以是一种共源关系,分迁台湾的年代可以早于8400年前;古北方人群与古南方人群至少在9500年前已经分开,但这个不是最早分开的年代。据Yungsiyebu,Y染色体单倍群山东小荆山是N1b1-F2905,山东博山是N1b1-F4201(母系是B4c1a),福建昙石山1例是O1b1a1a1a-F1252(处于M95与M88之间),另1例是O1a2-M110,福建溪头村是O2a1-F573(M324下面P201的兄弟,002611的老爸),马祖亮岛1是O1a-M119(母系是E)。古DNA不断有新奇,山东新石器早中期不断有检测到N,包括燕北及内蒙中南,N检出率高;另据隔壁的老王北大吴小红教授有获石峁遗址祭祀坑头骨以C、R1a、R1b占主导,很是意外,可能是石峁人从北亚草原抓到的俘虏,R东迁很早。狩猎采集族群yN在北方应存在一个退缩过程。估计在盛冰期结束1.4万年前,yN族系已从云南沿川藏走廊迁往关中地区,然后从西往东、往北遍布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形成细石器采猎文化。进入冰后期全新世早期,O2a(旧O3)人群沿湘西-鄂西-豫西山前地带迁往北方,在北方形成早期陶罐农耕文化。山东博山父系是N1,母系是B4揭示了两大族群的碰撞与融合。O2a人群与yN人群之间存在着一个陶罐农耕人群北进扩张、细石器采狩族群退缩的过程,yN人群向北退缩至燕北及内蒙中南,向东退入山东半岛,导致新石器早中期这些地区yN检出率高。imvivi001 对比分析付巧妹团队所作常染图认为:仰韶与龙山时期的河南古人,已极其接近现在的河南山东人,说明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农夫的大爆发,其爆发强度非常猛烈,不仅在Y染色体方面几乎全面取代了之前山东扁扁洞、博山古人,在常染方面,也明显稀释了之前他们的北方成分,仅为扁扁洞博山古人的五分之一。吉大最新透露的古DNA来看(看点:河南汪沟仰韶晚期1例O1b-Page59,1例F5;河南瓦店龙山晚期及焦作聂村商周各1例F46,郝家台龙山晚期1例M117;青海喇家、金禅口齐家文化3例F5/F8,1例F46;青海平安大槽子汉墓1例F5/F438/F2137;陕北神木龙山晚期1例F438/F2137,1例C2c-CTS3385;内蒙赤峰夏家店下层1例JST002611/F238;半拉山红山文化1例M324/M117/F144),四五千年前O2a系在中原检出比七千多年前更普遍,意味着存在一个对yN人群压缩与替换的过程。四五千年前中原人群的母系显得比现在更具北方特点,应来源于北方原先的yN采猎族群,且O系在抢女人的过程即把自己原配给甩了,再在后期又有更多的南方B、F人群流向北方并逐步形成现状。F5/F8在中原位置偏西,而F46、002611位置偏东;O1b-Page59支早期已出现在仰韶文化人群当中。汉族中高频的F11目前还深藏不露,中原四千年前的古DNA未现O1a,不能排除其与相应的母系B、F来自四千多年前至商周时期的南方后石家河人群(F11)与后良渚人群(F492)。(164)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