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部落

  ①→② 9→8.5→8.0千年前,神农氏母系氏族部落从河南南部沿黄河西迁至渭水流域,形成老官台文化,大地湾遗址新石器农业时代最早年代为8.2千年前;在渭水流域,陶罐类农耕神农部落碰到了更早就生活在那一带的细石器采猎族戎狄祖先(古羌),并与之发生混合,戎狄占比约为1/4。大地湾遗址13800~7000年前的前农业时代既出土有细石器又出土有陶片,反映了早期神农部落与戎狄祖先之间的接触与混合。

  ②→③ 7→6→5.6千年前,神农氏炎帝母系氏族部落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成半坡文化,他们向东发展。稍晚,有一分支向南进入湖北、湖南,湖北随州有炎帝故里,湖南炎陵县有炎帝陵。在渭水流域,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融合,半坡文化逐渐被庙底沟文化取代,并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③→④ 5.3→4.0千年前,炎帝父系氏族部落承袭庙底沟文化,在西部、西北地区发展成马家窑文化,并为后来羌人的文化源头,羌、姜同源。

  黄帝部落

  ⑴→⑵ 7→6.5千年前,黄帝母系氏族部落从河南西南部裴李岗文化区分出,沿黄河西迁,在山西西南端转向北,进入山西南部的运城及临汾南部地区,过程融入半坡文化因素创造了庙底沟文化,山西翼城县、垣曲县一带年代较早7~6.4千年前的仰韶文化被认为是庙底沟文化的源头,如北橄遗址、枣园遗址等。黄帝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始祖黄帝出生于约6420年前,出生地可能在河南西南部的裴李岗文化区。

  ⑵→⑶ 6.5→6.0千年前,黄帝母系氏族部落从山西南部向西发展,进入渭水流域,开始了黄帝母系氏族部落与炎帝母系氏族部落的融合。

  ⑶→⑷ 6→5.5千年前,黄帝母系氏族部落与炎帝母系氏族部落发生融合,同时,庙底沟文化逐渐取代半坡文化,5.6千年前完全取代,过程意味着母系氏族部落从族内通婚过渡到族外通婚,炎黄部落联盟形成。

  ⑷→⑸ 5.5→5千年前,炎黄部落联盟已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并有过上规模的壮大过程。黄帝部落的一支沿山西部落故地向北发展,进一步扩大庙底沟文化区的范围,一支向东向返回河南,发展为大河村文化。4900多年前,轩辕黄帝出生于河南新郑,登帝位后灭了最后一位炎帝榆罔,华夏集团形成,后又大败两昊集团的军事首领蚩尤,开始了华夏集团对两昊集团的兼并与融合。

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各王朝的年代划分

帝王朝代 起止年代 年数 划分依据 (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开始是个具体的部落首领,后来演变成帝位或朝代)
神农母系
氏族社会
8200~5520
(年前)
2680   老官台文化(8200~7000aB.P)、半坡文化(6800~5600aB.P)的考古年代;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束及从典型新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的转变都发生在5500年前。
炎帝王朝 5520~5000
(年前)
520   5500年前作为父权社会及铜石并用时代的开始;《春秋命历序》“炎帝传八世,五百二十岁”,《易纬稽览图》“神农五百四十年”。前期炎帝由神农氏直系担任,5200年前由少典-有蟜部落石年接任,往后有石年→临魁→承→明→直→来→衰→榆罔八世。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
黄帝母系
氏族社会
6420~5500
(年前)
920   《春秋命历序》“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东部起源,有别于神农氏,或从庙底沟文化早期6420年前算起);赵永恒、王先胜利用天文学方法推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4428年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母系氏族社会结束大约在5500年前。庙底沟文化早期
少典王朝 5500~5200
(年前)
300   从母系氏族社会结束至少典-有蟜部落勗其接任黄帝的年代(5500~5200aB.P)。用少典王朝表示黄帝部落父系氏族社会的早期。庙底沟文化晚期。5200aB.P少典-有蟜部落出炎帝石年及黄帝勗其,炎帝石年成长于姜水,黄帝勗其成长于姬水。
黄帝王朝 5200~4900
(年前)
300   《帝王世纪辑存》“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约5200年前,少典-有蟜部落勗其接任黄帝,袭黄帝号者有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坚→节→赫胡→封胥→依卢→启昆→轩辕十一世。庙底沟文化晚期大河村文化晚期轩辕黄帝阪泉之战灭榆罔,形成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杀蚩尤,兼并两昊集团,同时导致辽西红山文化中断
颛顼王朝 4900~4550
(年前)
350   《春秋命历序》“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易纬稽览图》“颛顼五百年”;传说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受抚育成长于少昊集团,是炎黄、两昊集团交融的象征;豫西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年代;赵永恒、刘高潮利用天文学方法确定颛顼历法的起始日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
帝喾王朝 4550~4200
(年前)
350   《春秋命历序》“帝喾传十世,四百岁”(有认为当中已包括尧);《易纬稽览图》“帝喾三百五十年”;河南龙山文化(4600~4000aB.P)及山东龙山文化(4500~4000aB.P)的年代。
尧帝舜帝 4200~4070
(年前)
130   剩余至夏的年代;中原龙山文化陶寺遗址的年代;《春秋命历序》“尧治九十八年,重华(舜)治五十三年”;《易纬稽览图》“尧一百年,舜五十年”。
  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炎帝故里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及湖南炎陵县等,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或陕西宝鸡、山西高平;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黄帝长于姬水(渭水支流),建都涿鹿,黄帝陵在陕西黄陵或河北涿鹿;颛顼生于若水(古汝水,嵩县一带),长于少昊部落的穷桑(山东曲阜),最初封地高阳(河南杞县高阳乡),建都帝丘(河南濮阳),颛顼陵在河南内黄县;帝喾高辛故城在河南商丘,建都于亳(河南郾师),帝喾陵在河南商丘;尧初居陶(山东菏泽定陶县),封地古唐国(河北保定唐县),称帝后迁都平阳(山西临汾),尧陵在临汾市东北;舜生于尧墟(河南濮阳范县),后受封于虞(山西运城平陆),建都蒲阪(山西永济蒲阪镇),舜陵在湖南永州宁远。
  2011年新的年代框架要比传统普遍晚200~300年,如庙底沟类型下限晚至3000B.C.,庙底沟二期晚期(或龙山早期)晚至2300B.C.,陶寺文化延续至1800B.C.龙山期末,大汶口文化结束和龙山文化兴起约在2300B.C.,山东龙山文化晚至1800B.C.,良渚文化的结束不晚于2300B.C.,其没进入到龙山期,据中国考古>>>

  魏兴涛《豫西晋南和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初期遗存研究》:“分析这一地区仰韶初期遗存的来源,主要是在裴李岗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及仰韶文化的来源问题得以较系统阐述。这一地区仰韶初期枣园类型和零口类型的流向分别是仰韶早期的东庄类型和半坡类型,从而为厘清仰韶文化上述类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考古学报》2014年第4期)

  张弛《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文摘:从现有资料分析,贾湖一期遗存偏早时段主要分布在淮河和汉水中游一带,偏晚时段往北往西分布到了豫中和豫西,已经覆盖了迄今所知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考虑到贾湖一期遗存的陶器、石器以及生业形态均与裴李岗文化有继承关系,甚至贾湖一期墓葬中死者头侧放置陶壶的习俗也是裴李岗文化中常有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裴李岗文化乃至人群应当来自贾湖一期。贾湖一期遗存的文化因子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
  老官台文化(或白家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于裴李岗文化偏晚的时期,与班村类型的年代相接,在关中地区迄今找不到文化来源,因此很可能是班村类型的后续文化。由于豫西地区长泉遗址、孟津寨根遗址、巩义瓦窑嘴遗址均出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存,而且这3个遗址的遗存是前后相接的,其中并没有与班村遗存同时期的迹象,因此推测班村遗存的年代应当早于裴李岗文化时期,否则就没有了班村遗存的年代位置了。如果再扩大范围来看,山东地区的后李文化的时代与裴李岗文化相当,陶器群也是以釜、钵类为主,食物遗存中也同样有稻属植物,估计也来自与贾湖一期遗存同一时期类似的南方文化系统。可以想见,黄河中下游地区6000BC以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长江流域和淮汉一带文化及人群北进的结果。(《文物》2011年03期)

  文/万物君 9000年前南方人群北上创建贾湖一期遗存,之后成为裴李岗文化主源 >>> 宋瑞根据这些数据推定贾湖一期的年代为距今 9000~8400 年之间。张弛认为,釜与钵的陶器群搭配则正好是长江中游地区万年以前自陶器开始出现就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贾湖一期遗存中稻属与橡子并用的生业形态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在晚期以前的传统。类似大岗的细石器文化在李家沟被叠压在有陶遗存的下面。随着贾湖一期遗存的北上扩张,大岗一类细石器遗存退出了华北南部地区。张弛称,从现有资料分析,贾湖一期遗存偏早时段主要分布在淮河和汉水中游一带,偏晚时段往北往西分布到了豫中和豫西,已经覆盖了迄今所知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考虑到贾湖一期遗存的陶器、石器以及生业形态均与裴李岗文化有继承关系,甚至贾湖一期墓葬中死者头侧放置陶壶的习俗也是裴李岗文化中常有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裴李岗文化乃至人群主要来自贾湖一期。(万物史话2023-10-13 12:11北京)

  尹若春《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贾湖遗址人类迁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文摘:贾湖文化与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居址、墓葬的葬式和葬俗上有较强的趋同性,在器形、制骨工艺、制陶工艺和器物组合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且纬度相当,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相同的稻作遗存及随葬的龟甲、獐牙及犬等具有典型特征的遗物。因此,淮河中下游上述遗存很可能是贾湖先民的后代所创造的,他们很可能是贾湖文化的主要后继文化。
  贾湖以西的下王岗仰韶一期文化与贾湖具有许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因素,尤其是下王岗遗存也发现了水稻遗存,表明下王岗与贾湖具有相同的经济形式。因此,下王岗仰韶时代遗存应是贾湖文化西去的一支发展而来的,是贾湖文化的继承者之一。这也是下王岗仰韶时代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具有随葬狗、龟、兽等诸多共同因素的原因所在。(博士学位论文)

  李小彬《枣园类型研究》文摘:枣园类型是指以翼城枣园H1为代表的主要分布于豫晋陕临境地区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测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枣园类型早期的绝对年代范围大约在公元前5000-4700年,晚期大约在公元前4700-4300年。文化因素分析表明,枣园类型主要是在吸收并继承了裴李岗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同期周边其它文化遗存的文化因素,晚期在周边其它文化的较强影响下发展成为东庄类型。(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主冰期结束,全新世早期,南方人群大致分两期向北方迁徙:早期在大约1万年前,由于气候尚冷,他们在河南、河北、辽西等地发展成旱作农业,形成磁山文化、裴李岗早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等;晚期在全新世大暖期,形成贾湖文化、匾匾洞文化、后李文化等,由于气候适宜,他们发展有稻作农业,可能与彭头山文化有联系,包含一些与凌家滩、大汶口文化相近的因素,或属类荆蛮系统。裴李岗早期主体与磁山人群应属早批,他们发展成旱作农业,稍晚又有贾湖人群及其文化融入。裴李岗文化应不是完全来源于贾湖一期文化,贾湖二、三期文化可能还受到裴李岗文化的影响,同时,大地湾文化也受磁山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