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子人类学图表分析日本人的起源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10.2.15

  下面的图表源自日本人的网站,转自分子人类学论坛natsuya网友的帖子

  父系D2、O2b、O2b1,母系M7a、N9b的高频区在日本,甚至是日韩、尤其是日本的特征成分;日本人母系也有较高频率的D4;绳文人母系A、B、F等N系成员占相当比例。父系O3(可能还有少量O1a)最早到达日本应该与来自中国的稻作农业传播有关,最早在3500年前进入日本,弥生人O2b、O3是在2300年前从朝鲜半岛南部东渡日本,而在早于3500年前的绳文人父系大部分是D2、D*,部分为C3、C1;绳文人的母系可看作是在孤岛封闭环境下形成的“活化石”,是末冰间冰期-盛冰期亚洲北方东部沿海父系D所对应母系的范本;也就是说,A、B、F等N系成员不但是南方O系母系的主体,也是早东亚人父系D的“伴侣”。

  母系C、Z可能源于中亚;母系D4、D5、M8a、M9、M10、G及北方F、A的大部分可能源于云南一带,末次盛冰期结束才迁徙北方,其主要的传导体应是父系的N;M7b、M7c可能源于北部湾,而M7a可能起源于北方东部,是父系D*、D2的原配。

  美洲原住民A、B频率不低,可以判断,早期父系C3沿海岸迁徙东北亚时,是带着母系A、B的。D4在北方的分布范围极广,其源头应是父系D人群,暗示早东亚人D在2.5~3.0万年前在北方有过一次高速的迁移与撒布过程,然后通过多个传承窗口,把母系D4传承给父系N系、O3系等黄种人。

  这张图所标的迁徙年代多是错的。最早进入日本的应是D*及D2,是在2万多年前的盛冰期低海平面时期,是旧石器晚期而不是新石器晚期;接着应是C3、C1,在1.2万年前的主冰期结束前沿日本北方岛链南下,还算旧石器晚期;弥生人O2b(里面应还混有较大比例的O3)大约在2300年前进入日本。


  在3千多年前,来自中国浙江、山东等地的稻作农业传播者沿着海岸或途经朝鲜半岛进入日本,他们是继主冰期父系D2、D*、C3、C1绳文人祖先进入日本后,在冰后期经渡海进入日本的第二批居民,他们应是父系的O3系及O1a。
  盛冰期从台湾往东北方向进入日本的黄色路线应是不可行的,在盛冰期岛链也不能相连,台湾原住民主要是O1a-M119,而日本绳文人原住未能证明有O1a-M119。北线应起源于俄罗斯远东沿海而非贝加尔湖一带,父系C3从沿海深入贝加尔湖一带应是几千年前的事。

  最难搞的是,绳文人母系会有那么多可以与大陆南方人群相对应的N系成员,她们与父系的哪些单倍群相关呢?这个问题足以把人搞晕头。难道绳文人中有大比例的O系在里面?存在渡来绳文人?或者是绳文人把五六千年前登陆日本的男人都吃掉了,只留下女人?


  这两张图表的大意是:①.2~3万年前的盛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华北的D经朝鲜半岛过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日、韩特有的D2可能是D*进入日本以后才分化出来;②.大约1.3万年前主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前,一支来源出华北的人群过朝鲜海峡进入日本,并给日本带去了制陶技术,推测这群人应是O2b,另一支带着细石器从日本北方进入,推测这支人群应是C3、C1;③.大约8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后,一支源出华北的具备驾舟出洋能力的人群渡过朝鲜海峡到达日本,估计这支人群应是O3系;④.大约5000年前,来自江南一带的一群人,带着稻作技术到达日本,估计这群人当中应有O1a-M119。(悬疑:O2b的诞生地很可能在南方沿海,年代大约1万年前,他们如何来得及在海平面上升前跨越朝鲜海峡?再有,既然能渡过朝鲜海峡,为什么没能进入台湾?冰后期,东亚人究竟什么时候才有了渡海能力的?8000年前,有可能吗?还有,根据哈默《日本人双起源》的观点,父系O2b、O2b1进入日本的年代很晚,是2300年前弥生人的事,而根据稻作考古,O3早期迁入日本大约在3500年前。因此,冰后期直至3500年前,应还不存在东渡人群。)

  从绳文时代的中期到晚期,日本列岛人口总的情况是在衰减的,其中,从绳文时代中期到后期,日本西部人口翻倍,应与来自中国的稻作农业传播者O3进入有关,但人数还不是很大,到3300年前O3大概有1万人左右,后来400年人口又折半;2300年前弥生人O2b、O3迁入日本,使日本人口从2900年前到1800年前暴增到原来的7.85倍。如果假设自2900年前至1800年前,绳文人及少量O3稻作人总数增加到原来的3倍,则22.7万,1800年前占日本人口的比例为38%,与当今日本人父系的D+C比例相当。从这样的评估也可看出,在弥生人迁入日本前,尤其是早于3500年前,绳文人父系绝大部分是D2、D*,少量是C3、C1,还不存在较大比例的O系(O2b、O3等),基本上不存在“渡来绳文人”。

对日本绳文人始祖地的推测

  绳文人的父系主要是D2与D*,另有20%左右的C3与C1(C3、C1应从日本北方岛链南下,这里不作讨论);其母系不但有当今东亚北方人群常见的D4、D5、A、G、M8a、M10等,还有南方O系人群常见的B4、B5、M7b、M7c等,仅在日本出现高频的M7a及N9b可能诞生于北方东部,但他们的祖型应是南方起源的,F可以看作是南、北均有的中性成员。这些成员的分歧年代大多不晚于2.5~3.0万年前。根据这些组份及分岐年代推测:绳文人父系D人群的始祖地可能在长江流域。5万多年前,早东亚人父系D人群翻越横断山脉进入云南,然后沿长江而下,D4、D5、G、M8a、M10等应为父系D的原配,而南方O系人群常见的A、B4、B5、M7b、M7c、F有可能来源于云南一带的黄种人父系ON-M214人群,当然,也不排除绳文人母系形成于盛冰期从北方缩回长江流域的父系D人群,然后在湖南一带混入南方人群的A、B4、B5、M7b、M7c、F等。

  如果把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测得的最早年龄作为O3、也则O系进入岭北的最早年代,O系进入长江流域的年代大约在2万年前,而在此之前,长江中下游还分布着5~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如贵州的马鞍山北洞遗址(20-18ka),湖南的石门人(20ka)、十里岗、乌鸦山、石门燕儿洞遗址,湖北的鸡公山(50-20ka)、伴峡榨洞(20ka)、樟脑洞遗址,江西的新余遗址,安徽的水阳江遗址,江苏的下草湾(50-40ka)遗址等,这些遗址可看作是早东亚人父系D人群在长江流域活动的证据,因为它们当中有末次间冰期遗址,所以,从云南沿长江而下的父系D人群肯定有,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是由于到了盛冰期北方气候寒冷,从北方撤回华中地区的人群。当今南方部分瑶族、畲族等的底层就有一定比例的D(父系)。至于为什么瑶族、畲族等中的D是D*与D1,而绳文人的D主要是D2,也有少量D*及D1(见兰海《Y染色体单倍群D在东亚的分布及其意义》.现代人类学通讯.2008)?那是因为当时D2还没诞生,D2-P37.1的估算年代大约在2万年前

  比父系D人群稍晚,ON-M214人群也很早,大约在5万年前就已经进入到云南地区,但父系N大约在2万年前才分化出来,黄种人ON-M214与早东亚人父系D在云南杂居了近3万年前时间,如果从现今父系的N人群与D人群上看,N与D基本算是不曾互混,但北方父系N人群所对应的母系M系比例比N系还高,日本绳文人母系中A、B4、B5、M7b、M7c、F等南方人群成分的比例也不低,从中看出他们之间在母系上是有交流的,这种情况很令人费解,或者是在早期人数还较少的时候,他们在云南发生过互抢对方女人的事件,发生了族群战争,把对方男人杀掉,抢夺了对方的女人做老婆?

  ON-M214是个很奇怪的单倍型,他作为父系的N与O的祖型,不仅在当今的父系N人群中稀少,更是在O系人群中罕见,也许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绝大部分因漂变而消失所致,也许当初他们曾混入到早东亚人D人群当中,但也因漂变的原因,后来都消失了。

  早东亚人父系D人群在旧石器晚期为游猎族群,过着无定居生活,在追逐猎物的过程,迁移速度极快,人口数量不一定很大,但分布范围极广,能在不到1万年的时间里遍及整个东亚北部,大约4万年前就已到达北极圈。他们是如何到达日本列岛的,有两条路线的可能:一是在盛冰期低海平面时,沿着中国东部古海岸直接进入日本,但此路线要经过无石器利用的宽阔无比的泥沙质平原或海岸滩涂,其可行性如何尚无考古方面的依据;二是迁徙东北后经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沿途留居大陆(包括朝鲜半岛)的后来在盛冰期结束后被黄种人消灭,而迁入日本列岛的由于冰后期海平面的上升、与大陆隔绝则生存了下来。

小  结

  现代日本人基本是由绳文人与弥生人的延续及混合而成,两者父系的比例大约为2:3,而母系绳文人比例可能更高。

  若按迁入时间先后及父系单倍群,大致可分为四批:

  第一批是在2.5~1.5万年前末次盛冰期日本列岛与大陆相连时经朝鲜半岛迁入,父系单倍型开始是D*,进入日本后分化出D2,母系单倍型不仅有北方人群常见的D4、D5、A、G、M8a、M10,也有南方人群常见的B4、B5、M7b、M7c、F等,还有在日韩地区才出现高频的M7a,他们的后裔约占绳文人父系的80%。

  第二批是在盛冰期结束后、主冰期结束前的大约1.3万年前,当时海平面已上升,朝鲜海峡已不能通行,但俄罗斯远东与日本之间的岛屿基本还是相连的,他们带着细石器技术沿岛链进入日本,早期的制陶技术可能也是从这个方向进入,他们的父系单倍型是C3及C1,母系单倍型是N9b、Y、G等,其中N9b可算是日本特色(俄罗斯远东也有零星分布),而Y是判定其从北方进入的依据(Y的高频区在俄罗斯远东沿海一带),他们的后裔大约占绳文人父系的20%。

  第三批在3500~2800年前进入日本,他们是来源中国浙江及山东一带的稻作农业传播者,父系单倍型主要是O3系,也有O1a-M119,他们驾舟沿海岸或经朝鲜半岛进入日本,估计他们的后裔约占现代日本人口的10%左右。

  第四批是弥生人,大约是在2300年前从朝鲜半岛南部东渡日本,他们的父系单倍型主要是O2b(O2b1)及O3(O3e),母系单倍群则很复杂,不仅有北方人群常见的D4、D5、A、G、M8a、M9、M10等,也有南方人群常见的B4、B5、N9a、M7b、M7c、F等,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分多批次从中国东部到达朝鲜半岛的,既有1万至5千年前的,也有晚于5千年前的。弥生人后裔再加上秦汉以来东渡日本的,约占现代日本人父系的50%。

  另外还有在秦汉时期从中国北方东渡日本的,如传说中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出海寻找仙药没有回来,可能是到了日本。北方东渡人群父母系单倍群应与当今北汉差别不大,父系应是O3(M134、M117及002611),而母系主要是D4、D5、A、G、M8a、M9、M10,母系N系的B、F、N9a比例应比现代稍高。秦汉东渡人群占日本人口比例估计不大,因为日本父系O3总体比例也只有23%。


简单分析Nonaka等数据
日韩父系单倍群中的O3

  natsuya网友指出,这份数据的O3a4-002611比例为表中O3/-002611*与O3/-LINE1 del两项之和,即:日本旭川3.6%、日本关东2.2%、日本名古屋8.5%、西部日本7.3%、日本冲绳10.3%、韩国6.8%、台湾20.2%。
  此数据当中的O3系在日本以O3a4-002611及O3a3*-P201(即O3/-021354*)稍占优势,而O3e*-M134及O3e1-M117比例稍低;韩国O3e*-M134、O3e1-M117及O3a3*-P201均有相当比例,而O3a4-002611比例稍低。相比之下,东亚大陆的O3系则以O3a4-002611、O3e*-M134、O3e1-M117占绝对优势,而O3a3*-P201比例较低。
  推测日本人的O3系,O3a3*-P201年代较早时大约在1万年前就迁徙朝鲜半岛,然后混于O2b人群当中在2300年前经朝鲜半岛南端迁入日本,并形成弥生人;日本人的O3a4-002611主体应源自江浙至山东沿海一带的稻作农业传播者,其与少量O1a一起,在3500~2800年前驾舟漂洋或经朝鲜半岛沿海迁入日本,迁日年代早于弥生人;日本人的O3e*-M134及O3e1-M117比例相对较低,有可能源于山东一带的稻作农业传播者及朝鲜半岛的弥生人,也有可能是秦朝徐福所率三千童男童女的后裔。
  日本人O1a及O3c相当低频,把稻作文化传入日本的可能不是江浙良渚百越(主体是O1a-M119)或长江中游的荆蛮(含O3c-M7),而是黄河下游的东夷、或是长江下游的一些O3a4-002611人群(不混O3c-M7)、或是早期东迁沿海的汉人。(2011.4.15补充)

相关日本人数据:

以特征单倍群N9b、Y、M7a高频为特征,G也出现高频

《日本列島人の起源に迫る~私達は何処から来たのか~》视频截图

 

各族群迁日路线及年代图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