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源流辑要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81~92)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12

2012.11.30 严博士所作《汉族无关个体父系单倍群频率分布图说开:①.大概自五千年前开始,就欠缺南方人群往北方迁徙,所以,像北方M119、PK4(M95)这类单倍群应为北方原住民,而之前则认为这些单倍群只分布于南方人群,北方少量仅看作是近代移民。M119可能源自新石器早期的东部沿海,大汶口文化的拔牙遗存反映有百越习俗,湖北较高比例的M119应与浙江河姆渡、良渚人群有关,可能是他们散伙后沿长江内迁的结果;O2迁徙北方走的应是湘-鄂-豫中线,在最早迁徙北方的O3人群当中很可能就混有较高比例的O2,M268*比例肯定不小,PK4*、M95也应有相当比例,陕西、河南、西北等地较高比例的M268*很可能是伴随着O3一起扩张的PK4外北方支系,说不定有一支是华夏族群的独有类型。推测年代越早,北方M119、M268*、M95、P201*等类群的比例会更高。②.O3*-M122(xM324)在汉族中的分布反映O3诞生后最早层次的扩散,早期主要生活于长江中游湖南一带,后来一支向东扩散,经湘、赣到达华东,云南M122*、M268*这两种单倍群欠缺说明O3、O2的诞生地及初始扩张地不在云南(未涉及大多少数民族),而中原M122*欠缺可能与战争覆盖有关;O3a2*-P201(xM7,M134)应属O3早期第二个层次的扩散,其在岭南及北方均有一定比例,北方的P201*应与F444、M117等同行,于大约1.2万年前北迁;东北的M7可能源自山东东夷,M7的源头是长江中游的荆蛮,三苗曾联合东夷与炎黄集团大战,战败后其后代随东夷迁徙东北。③.青铜时代长城地带生活的是戎狄N,内蒙及东北较醒目的M117应是较晚期才北迁的,大致晚于春秋战国。④.N-M231在河北比例不高,说明辽西地区的戎狄父系并没有涌向燕山以南(或者有南迁,但由于后来的战争大多消失了),而之前则因为河北父系数据欠缺及母系D4高频曾推测有不少戎狄父系流向河北。⑤.滇、藏汉族M119、PK4、P201*比例较高,说明他们主要是南方东部原住民汉化后的移民而不是来自北方,可能是近代移民。⑥.D-M174分布于中原中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末次盛冰期从北方往南方迁徙聚集的结果。⑦.R及Y*的分布反映历史时期西来人种从西北进入中原然后再在北部、东部沿海低频扩散的情况。(据新版有修改)(92)

2012.11.21 古人听天由命:冰后期五千多年前的小冰期导致红山文化消失;四千多年前的小暖期导致良渚文化被洪水摧毁,也引发尧、舜、禹三帝的幕幕治水;三千多年前小冰期东胡南迁侵袭辽西地区,导致戎狄消亡,气候变冷也导致内蒙中南及晋北的犬戎南迁。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文化与冰后期气候变化关系示意图>>>(91)

2012.10.20 细石器文化及相应的族群:细石器是指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等细小的石器,是狩猎采集族群在皮肉切割、捕猎、采集时使用的工具。末次间冰期出现在高纬地区,如内蒙萨拉乌苏遗址(50~30ka)、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40ka)、宁夏水洞沟文化(29~25ka)、山西朔县峙峪文化(28ka)、北京山顶洞人(27ka)、哈尔滨阎家岗遗址(22ka)等;盛冰期向中纬地区迁移,如河南安阳县小南海遗址(20ka)、四川汉源县富林遗址(20ka)、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23~15ka)、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20~13ka或23~ka)及蒲县薛关遗址(13ka)、河南许昌县灵井遗址(万余年)、贵州兴义县猫猫洞遗址(12ka)、山东临沂市凤凰岭遗址(20~10ka)等;冰后期又向北迁移,如河北阳原县于家沟遗址(12ka)、籍箕滩遗址及虎头梁遗址(约10ka)、北京转年遗址(9ka)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如兴隆洼文化(8.4~7.2ka)、赵宝沟文化(7.5~6.5ka)、红山文化(6.7~5ka)、庙子沟遗址(5.5~5ka)等(据索秀芬),细石器与陶器组合出现。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北方新石器中晚期细石器遗址分布图>>>。已有古DNA数据揭示,新石器时代辽西地区及内蒙中南部的细石器源自父系为N,母系为D4、C、A、G、M8、M9、M10等的采猎族群,辽西地区的兴隆洼-红山文化是在O系农业陶器文化的基础上融进N系采猎细石器文化的产物。由于y-N的年代在2万年左右,迁徙北方大约在1.5万年前,所以北方细石器文化的源头应为父系为D的族群,但东部及东北可能还有C3*族群。不排除y-N采猎族群的细石器文化及母系D4、G、M8、M9、M10等是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从y-D族群那里继承过来的。(4万年前北京田园洞人的母系是pre-B,在孤岛环境下延续下来的日本关东绳文人母系或可成为旧石器晚期北方东部人群母系的范本,对应的父系应是D)(90)

2012.9.28 根据李红杰博士学位论文父系古DNA数据对之前进行相关修改:①.晋南横北村、青海陶家寨的父系反映了早期迁徙北方的O3系、O系更具多样性,各种祖型单倍群要比现在多得多,预示着中原M117、M134*、002611的爆发应是较晚期的事,是战争消灭了北方单倍群的多样性,并造成祖型单倍群的底层化与边缘化。②.长城地带戎狄的父系几乎为清一色的N*,采猎N系在辽西地区与农业O系的融合应在红山文化期或更早已经开始,牛河梁的O及与相应的母系N9a、B、D5等应为辽西地区的原始土著,大甸子的O3意味着青铜时代来自冀北的部分。③.辽西地区的父系多为N也意味着韩日父系M134*、M117的源头不在辽西,可能在燕南河北及天津沿海,或者与002611一起来自山东东夷。但韩日母系高频的D4应源出辽西地区,转换过程可能曲折复杂。④.“濊夏商时居山东,周灭商时迁东北”,濊可能是朝鲜半岛M117、M134*、002611的源头,貊也称胡貊、骑寇,善猎骑,应属东胡C3*类,是朝鲜半岛C3*的主要源头,濊与貊一个北进一个南攻,消灭了辽西的戎狄N*(包括山戎N1c),然后在东北融合成濊貊集团,东北地区父系N*骤减,而相应母系D4则大量遗留于濊貊之中,后期随着燕国扩张秦开东征进入韩国与日本。[李红杰论文父系古DNA数据: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5.58~5kaB.P)6例,4例N(xN1a,xN1c)、1例O、1例C*;哈拉海沟(小河沿文化约4.5kaB.P)12例全为N(xN1a,xN1c);大甸子(夏家店下层约3.6kaB.P)5例,3例N(xN1c)、2例O3;大山前(夏家店上层灰坑约3kaB.P)9例,3例N1c、2例O3a、2例O3a3c、1例N(xN1a,xN1c)、1例C;井沟子(2115~2485aB.P)12例均为C*;庙子沟(约5.5kaB.P)3例均为N*(xN1a,xN1c);蔚县三关(夏家店下层约3.9~3.3kaB.P)4例均为O3;横北倗国大墓(西周3~2.8kaB.P)22例,9例Q1a1(表示西戎融入)、4例O*(疑似O2*)、4例O3a3、2例O3、2例O2*(M95+)、1例N(xN1a,xN1c);青海陶家寨遗址(1.7~1.5kaB.P)12例均为O3a*(xP201,x002611);宁夏彭阳(约春秋战国)4例均为Q1a1](采用2010年版树系:O-M175、O3-M122、O3a-M324、O3a3-P201、O3a3c-M134;C-M130;N-M231、N1*-LLY22G、N1a-M128、N1c-M46;Q1a1-M120)(89)

2012.9.20 y-C1,mt-M7a琉球岛链迁日路线考古遗址有ピソザァブ26.8~25.8kaB.P、白保竿根田原洞穴20.0~16.0kaB.P、港川人18.3~16.6kaB.P、下地原洞穴15.2kaB.P等,见图>>>父系C1(>>>)及母系M7a在冲绳(琉球)出现最高比例。由此判断,末次盛冰期应存在一条琉球列岛迁徙路线,人群父系是C1,母系是M7a。据网友,青海蒙古族、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及东北满族也发现有C1在福建的畲族数据当中找到2例非日本主流类型的D2*(M55+,M116.1-)。推测y-C1(mt-M7a)渔猎族群在大约2.5万年前在东部古海岸从台湾北端进入岛链,而y-D2(mt-A5a、A5b、A4、B、F、M7b、M7c、D、G、M8、M10、M*)族群稍晚在2~1.5万年前沿东海古海岸北迁日本,如图>>>。鉴于琉球岛链存在盛冰期人类活动遗址这一事实,估计两三万年以前,岛链的地势应比现在高不少。M7a的年代约为27.5kaC1与C3的共祖年龄约为35ka或25kaC1-M8年代约为20ka,其与琉球岛链的几个遗址年代相应,而A5a及A5b的年代即只有15~20ka(据陈致勇),y-D2(P37.1)的年代约为20ka。说到这里,日本旧石器晚期的许多谜团已有些眉目了:年代最早的3.2万年前的山下町人应是来自朝鲜半岛方向的D*,其他都没那么早;大约1.3万年前从俄远东-库页岛南迁北海道的母系N9b、G1b、D10、Y等所对应的父系应是C3*;日本人父系的D主要是D2,也有少量D1,但未见D*与D3,D1原先居于长江流域,与D2一起迁徙日本。现在的问题是,现代日本人或绳文人,与父系C1相对应的母系M7a以及与C3*相对应的N9b、G1b、D10、Y为什么要比父系本身高频得多?这就涉及到父系D2族群是一个强势食人族问题,其把异族当猎物,早期的C3*、D*以及部分C1可能已被吃掉,而女性则更多地被保留了下来。以前的文章动画曾提过,与此处正好相互验证。各族群迁日路线及年代图>>>(88)

2012.9.18 几个难题:一、岭南侗傣人群当中的O3系统是岭南原住民还是来自北方汉族?在李辉、文波数据当中,侗傣人群的O3系比例不低,陈晶认为,南方人群的O*、O2a产生于2~1万年前,广西壮族O3的共祖年龄在4千年以内,并判断O*(主要应为O2-P31*)、O2a为广西原住民,O1a为东来成分,O3来自北方汉族。但估算的年龄似乎偏小,壮族也不一定能代表其他侗傣民族。涉及文章>>>。二、北方汉族当中父系的N*、N1及相应母系的C、D4、G、M8、M9、M10究竟主要来自于三五千年前晋北、冀北的戎狄,还是在新石器早期在渭水流域已有y-N采猎人融入到O3系农业人群当中?老问题,涉及面广。三、日本人C3*的来源,是来自几千年前东北的东胡,还是来自1.3万年前的俄远东岛链?有认为日韩的C3*与东北的C3*共祖很近,只有二三千年,但如果日本的C3*来自朝鲜半岛方向,来自北方岛链的母系N9b、G1b、D10、Y等所对应的父系又是什么?涉及文章>>>>>>>>> (87)

2012.8.9 长城地带古族群演变动画示意>>>  ①.戎狄:以父系为N*、N1,母系为A、C、D4、G、M8、M9、M10的采猎族群,扩散至晋北庙底沟文化区、冀北后岗文化区及红山文化区,过着半农半牧半定居生活,后期父系混入农业人群的O3(M117、M134*),但戎狄母系欠缺中原及东部农业人群最常见的单倍群B,见庙子沟、姜家梁、朱开沟、大甸子等遗址的古DNA;体征多属古华北类型,大甸子属古东北类型;文化特色内蒙中南部庙子沟文化以庙底沟文化为基础,混有红山文化因素,冀北表现为后岗文化与红山文化的混合;戎狄总体有过自西而东的迁徙,约四千年前出现在西辽河流域,形成夏家店下层文化。②.冀北-辽西红山文化区土著:为源自南方的农耕文化族群,牛河梁人群母系与南方汉族聚类,主要为N9a、D5、B、A、F等,相近的有哈啦海沟小河沿蔚县三关遗址,聚类的还有大山前战国墓,人骨形态多属古东北类型。③.承袭关系:小河沿文化是红山文化的延续,冀北的雪山一期(BC3640~3374)及午方文化(BC3040~2783)年代比辽西小河沿文化(BC2915~2667)早,很可能是继承了冀北的后期红山文化,而不是辽西地区小河沿文化的南迁。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衰落后,人群主体可能是迁向辽东及朝鲜半岛而不是燕南,现代河北人母系也相对欠缺红山人群的单倍群。西辽河流域小河沿与夏家店下层之间似有约六百年的文化缺失;红山-小河沿与夏家店下层之间难见完全匹配的母系单倍群序列。据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红山文化聚落是兴隆洼文化的4倍,小河沿文化遗址数仅为红山文化的1/5,而只有约六百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其遗址数比红山文化还要多5倍(据林沄),这也说明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体并非承袭当地小河沿文化而来。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的红山文化因素可以绕道经冀北继承。④.后续:约3300~2300年前,辽西地区被山戎-东胡游牧文化所替代,形成夏家店上层文化,而戎狄(母系)一部分迁辽东,后再迁朝鲜半岛及日本,一部分迁燕南混入中原,给河北人群母系带来高频的M系(尤其D4);公元前300年,燕国扩张,秦开北破东胡千余里、东击朝鲜二千里。战国晚期群狄南北大分化,南随汉、北随胡(据林沄)。汉人筑长城拒胡。晋南西周倗国人的古mtDNA表明,晋南的倗国以及类似的霸国,可能属与周族有联姻关系的边缘化小封国。动画示意>>>(86)

2012.7.30 五千年文明,探不到不等于没有: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原无疑是领先的,但目前挖掘出来的、年代较早的、文明程度较高的,是东北的红山文化,再者是江浙的良渚文化及安徽的凌家滩遗址,湘西的城头山遗址也算,中原陶寺遗址则相对较晚。中原年代更早、文明程度较高的遗址在哪里?所缺的推测是颛顼及帝喾的都城遗址。颛顼王朝(4900~4550aB.P)与帝喾王朝(4550~4200aB.P)各占350年,都城规模应远比临汾的尧都大。传说,颛顼建都于帝丘(河南濮阳),帝喾建都于亳(河南郾师)。只可惜,颛顼都城有可能被深埋于黄河的泥沙下面,或者永远也挖不出来,五千年文明探源存在无法弥补的缺失环节。相关链接:河南濮阳发现深埋十米的东周卫国都城,颛顼帝丘可能还在下面(85)

2012.7.29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与尧都有关?陶寺遗址分早期(4300~4100aB.P)、中期(4100~4000aB.P)与晚期(4000~3900aB.P),中期沿用早期的宫殿区,但规模猛增,掌权家族易手,晚期出现政治报复行为,新闻>>>>>>。中晚期人骨形态近似古中原类型,与早期人骨距离较远(张雅军等);父系单倍群2例是O3*(xM134,M7),1例是O3e-M134(李辉等);中晚期母系为高比例的M系(张雅军等),与河北原阳姜家梁墓地(约5000aB.P)较近(baiyueren)。传说,尧初居陶(山东菏泽定陶县),封地古唐国(河北保定唐县),称帝后迁都平阳(山西临汾),尧陵在临汾市东北;舜生于尧墟(河南濮阳范县),后受封于虞(山西运城平陆),建都蒲阪(山西永济蒲阪镇),舜陵在湖南永州宁远。也就是说,尧是从河北保定迁都临汾的。无论从父母系DNA或人骨形态,都暗示陶寺中期的变化可能与尧帝迁都有关,而晚期由于舜建都于蒲阪,临汾的尧都因政治报复而衰败最后被毁。即暗示陶寺中期为尧都,母系高频的M系来自河北北部,父系主体O3*应为002611,来自河南、山东一带。关键问题是年代有差异,夏代开始于4070年前,如果按《春秋命历序》“尧治九十八年,重华(舜)治五十三年”,或《易纬稽览图》“尧一百年,舜五十年”,尧帝的年代应在4220~4120年前,再保守尧帝迁都临汾的年代也不应晚于4100年前。除非夏代的年代出错要后挪,或者陶寺测年有误差,如果提前50年倒差不多。(父系单倍群2例O3*(xM134,M7)可能是002611(F11),并从黄帝与尧、舜的关系可推出黄帝族系的主体是F11,从《中国考古》2011年提出的新的年代框架,陶寺遗址的年代要后延100年,按另种夏商周划分方案,尧、舜的年代要后移117年,陶寺中期或能与尧相对应(84)

2012.6.11 与韩国相关的源和流:韩国人父系的主要源头有韩国土著O2b与P201*、燕南红山人群M134*及M133、东夷002611、东胡C3*;母系高频的D4主要源出辽西采猎y-N人群。①.朝鲜半岛存在旧石器晚期遗址,应是父系D或C3*人群,但后来可能灭绝了。②.韩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移民应是八九千年前从南方沿海岸迁来的O2b、P201*,可能还有少量O1a。沿途部分散落在东北,满族有一定比例的O2b(光速),可能还有一部分混进辽西,参与兴隆洼文化的形成,玉文化可能与沿海O1a1-P203有关,居室葬可能与O2*-P31或O2b有关。对应母系应为与南方原住人群相关的F、B4、B5、M7b、M7c等。这批人形成新石器时代南韩土著,韩国出土有七千年前的船橹,说明文化起点较高,并非旧石器文化的延续,但入韩年代较早,O2b仅在日韩出现高频,东亚其他地区罕有。日-韩六千年前已出现渡海交流。③.推测兴隆洼父系的主体是O3,且以M134*占优势,同时混有O1a,古DNA显示(赵欣),牛河梁母系主体是N系,当中N9a高频,M系中较高比例的D主要是D5,其源头应为早期兴隆洼y-O系人。从兴隆洼期至红山期,农业O3系与采猎N系发生了深度融合,最后y-N系取得主导,5000年前,红山文化衰落,小河沿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有数百年的文化缺失。过程可能有一部分O1a及O3迁向北亚,给俄贝加尔湖一带带去O1a与O3,再有相当部分可能南迁燕南河北、天津沿海,与山东东夷相混形成濊。濊夏商时居山东,周灭商时迁东北,M117、M134*、002611即随濊流入东北。④.戎狄在长城地带自西而东迁徙,大约4300年前进入西辽河流域,父系是N*、N1,母系是D4、M8、M9、M1O、G、A、C等。到了3300年前,受游牧山戎及东胡C3*族群的侵袭,辽西地区完全被游牧文化所替代,戎狄父系N大部分消失,而母系D4则更多遗留于东胡之中,并演变为貊,东胡在东北取得强势地位。⑤.貊与濊在东北混合成濊貊集团。战国公元前300年,燕国向东扩张,名将秦开北破东胡千余里、东击朝鲜二千里,后来,濊貊分裂成夫余及高句丽,高句丽分布于朝鲜半岛北部一带。唐灭高句丽,高句丽贵族大部迁中原。⑥.源自东胡的C3*可能较晚进入朝鲜半岛,有网友认为,日本和韩国的C3*,非常容易在东北亚各族中找到匹配样本,即分离年代在三两千年以内,甚至更近;也有网友认为,韩国的C3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位于上游(早期分支),和中国东北各族并不共享,另外一个层次和东北各族存在明显的共享关系,也许位于上游的C3就是新罗的底层(源自旧石器晚期土著)。⑦.从具有相同年代(2300年前)推测,弥生人东渡日本应与燕国扩张、秦开东征有关,人群向东、向南挤压,导致朝鲜半岛南部的O2b土著及陆续南迁的濊貊O3(母系D4等)不得不“跳海”南渡日本。⑧.韩国人较高比例的002611,一部分可能来源于曾经与东夷相混的濊,另一部分作为稻作文化传播者来源三四千年前的山东。韩国人的O1a也有可能与江浙稻作文化传播有关。⑨.韩国人母系D4比例相当高,推测其源头主要是夏家店下层戎狄及红山-小河沿人群,韩国人D4与G、M8、M9、M1O、A、C总和达到60~70%,而相应父系N*、N1低频,推测与战争导致大量男人战死、女人沦为战胜方战利品有关,过程有游牧C3*攻袭戎狄、燕将秦开东征、唐灭高句丽等。数据:韩国人的父系与母系展开>>> (83)

2012.5.27 经对比,戎狄母系单倍群对北方汉族、南方汉族的贡献分别为23.9%与8.5%:自新石器早期开始,从事农耕的y-O3人群在河套地区、河北北部及辽西地区遇到了从事采集狩猎的y-N人群,部分O3混进y-N人群当中,混合成半农半牧的戎狄,同时,也有采猎人群融入到华夏族群当中。从赵欣等所获长城地带古DNA数据判断,戎狄的母系单倍群是A、C、D、G、M*、M8、M9、M10等,是由于这些单倍群的融入,导致在华夏族群中的比例明显升高,升高多少?可以通过与O系南方原住民苗瑶及侗傣的对比得出,如右表。结果显示,北方汉族、南方汉族母系单倍群来源于戎狄的比例分别占23.9%与8.5%,平均16.5%。这是从大样本量算得的结果,其大小与相应的父系N*、N1、Q1在汉族中比例还算接近(Q1早期可能已与N相混)。依石宏等的数据汉族中的K-M9约占15.5%,当中O2*-P31约占5.3%,余下的10.2%大部分应是N*与N1,另有评估,汉族的y-N约占6.5%,Q1-M120约占3.2%;戎狄父系有相当部分是O3。同样方法,通过对海南琼海黎族(M系占38%)中原西部汉族(M系约占60%)的对比也能得出,中原西部来源于戎狄的M系比例大约占22%。文波的数据北方汉族M系比例为58.1%,中原西部汉族M系比例约为60%山西绛县横北村西周倗国人的M系比例为60.9%(赵永斌)。推测,西周时中原西部母系单倍群已与现今相当,倗国人数据更能代表古中原的情况,而陶寺中晚期数据明显偏向戎狄(与河北原阳姜家梁古DNA相近,可能与尧帝迁都有关来自河北保定,相关>>>>>>)(82)

2012.5.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吴安其《长江黄河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古代语言》(现代人类学通讯.2012年.第六卷)文摘:“汉藏、南岛和南亚语系有着一系列形式相同的形态特征,如*s-使动前缀,自动词*m-前缀,*-n名词后缀等,以及一些基础词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它们原本可能来自古华南语(或称华澳语)。汉藏、南岛和南亚诸语是在早期华南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八九千年前汉藏语北上淮河和黄河流域形成早期的汉藏语”“古汉语的词跟藏缅语、南岛语的关系最为密切,复辅音声母对应藏缅语的复辅音声母和南岛语的复音词头两个音节的辅音。”“湘西地区原本是南亚文化,后为苗瑶人所居住,这与苗瑶语中包含着南亚语底层的情况符合。(颜其香,周植志.1995)”“湘西原有的土著文化战国以后由湘西北开始渐为湘北文化,即古苗瑶文化所取代,现代苗瑶语不同支系中保留的南亚语的成分,这是原湘西等地南亚语的遗存。”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