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9.2 线粒体B很可能是父系O系的特征单倍群,从所收集的古线粒体数据显示,长城地带狄系(yN)及北亚胡人(yC3、C3c)一般不出现B,例如吉大数据中46例匈奴古线粒体只出现1例B。如果能成立,便可从线粒体B的分布来反推古时O系的活动及影响范围。 2024.7.4 对西樵山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存的一些看法:平面岗遗址位于西樵山东南麓山前冲积扇上,堆积年代C14测年距今40000年以上。一、人类遗存堆积层位于山前冲积扇而非洞穴中,说明古人可能已开始了棚居生活;二、周边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有3.9~3.5万年前的香港黄地垌遗址,东南区域在红河三角洲西侧山区老挝境内发现有6~4.6万年前最古老的现代人头骨化石。初步判断,这个四万年以上的遗存可能是由沿海边北迁的拾贝渔猎族C人群所遗留,新石器时代遗存与其没有承袭关系。他们讲的语言可能是与澳大利亚土著C2及东北C3阿尔泰语有关联的更原始语种,不太可能是南岛语,南岛语是O系原始语,将罗沙岩遗址与广西诸多旧石器晚期遗址串联起来,O系很可能走西江北岸路线。 2024.6.9 复旦李辉、黄颖等2007年测得的陶寺遗址三例父系古DNA,二例O3*(xM134、M7)可能是002611(F11),可为黄帝族系主体是F11添加依据。《中国考古》2011年提出新的年代框架,陶寺遗址要后延100年,陶寺中期或可与尧相对应,尧属黄帝裔,相关 >>>。另有,约4100年前,帝舜、帝禹曾与尧之子丹朱(帝俊)在九嶷山区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帝舜与帝俊都死于、葬于九嶷山。古人那么能跑,早夏转至河南,并受后石家河人群影响就变得很有可能了,相关 >>>、>>>。赵永恒 >>> 根据古籍所描述天象,运用“瑞士星历表”软件,得到:黄帝出生日很可能是公元前4428年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颛顼元年在公元前2820年;尧元年四个可能年代是BC2230、BC2173、BC2127、BC2116;舜元年三个可能年代是BC2093、BC2077、BC2061;禹元年建议在BC2049附近;汤元年是BC1605;周文王元年是BC1058。浙江桥头遗址发现神秘八卦,9000年前和现在一样(伏羲1.1万年前诞生于湘南),相关 >>> >>>。要赵永恒的运算成立,干支纪年法至少在6500年前已成熟且至今不能有任何的错漏,史前要有难以想象的先进的纪年手段及高的文明程度(中华万年文明)。 2024.3.6 元古宙主要以洋壳俯冲产生幔源CO2向大气层释放与降水淋滤风化消耗CO2来调节气候平衡,元古宙海水温度平稳、温和、较低,意味着元古宙具有弱的板块俯冲作用,幔源CO2释放弱,元古宙大陆块可能是以相对稳定的超大陆为主体。与洋壳俯冲带有关的油气生成也相对困难,元古宇油气资源少可能并不意味着幔源成油论错了。石炭-二叠纪大冰期也对应着联合古陆期,洋壳俯冲减弱。也在暗示,强的洋壳俯冲与陆块间漂移牵扯有关 >>> >>>。 2023.11.25 暗物质应该就是轴子,之前有预测,暗物质产生于恒星坍缩成黑洞过程的角动量释放,而相关模型认为,轴子在强磁场环境下与光子可以相互作用和转化,太阳内部就可以产生轴子,并能与光子相互转化。疯狂旋转的黑洞吸积盘就能产生极强的磁场,轴子与光子可以成为一对“孪生子”。轴子的大小只有中微子的大约十万分之一,而中微子大小大约是电子的百万分之一,连捕捉中微子都极度困难,要捕捉轴子根本就不可能,轴子的存在得靠想象,只能是理论上有。>>> 2023.7.3 从侗台语形成看古人迁台关节点:在2~1.5万年前P203人群带着古南岛语从粤北迁江西,再在1万年前左右迁徙浙江沿海,而N6、M110在1.5~1.2万年前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从粤闽迁徙台湾,他们开始也是讲古南岛语。浙江P203(F140等)人群为什么会转变为讲侗台语?应该与六七千年前东北的C3*人群带着玉文化沿海岸南迁有关,华东汉族C3*相对高频,东北阿尔泰语的混入让东越的语言偏离了古南岛语演变出侗台语,比如说“全部”为“夯波浪荡”应源自阿尔泰语,吴语与蒙古语说“全部”均为“夯波浪荡”,粤语说“全部”为“冚唪唥”应源自4千年前岭南语言的侗台化。假如侗台语原先就有,且台湾原住民N6、M110、B388等均是较晚期的东越渡海移民,南岛语族应讲较纯正的侗台语,但南岛语或古南岛语并非侗台语,且台湾原住民缺C3*,说明东越讲侗台语是在B388、F168*等人群分离出或迁台以后才开始的,B388、F168*等在7~5千年前带着有段石锛、稻粟混作文化漂渡台湾,他们未与东北来的C3*发生过混合。相关 >>>、>>>、>>> 2023.1.30 碳减排是个馊主意:板块俯冲进入地幔,高温高压让结合水与矿物结晶水释出、让海相碳酸盐岩裂解出CO2、由有机质生成甲烷CH4,火山喷出的气体大部分是水汽H2O,少部分是CO2、CO、H2S、CH4等,很显然,除火山喷发外,俯冲带流体挥发份中的CO2及CH4气体大部分是通过地幔地壳的剪切破坏带、裂隙孔隙等直接向地表、大气层上浸释放的,上浸的甲烷仅在地壳局部圈闭构造中形成石油与天然气。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CO2相对于直接从地幔逃逸出来的CO2、CH4来说是九牛一毛,犹如油气田煤田CO2气田总面积与俯冲深入内陆总面积之比。地球大气CH4浓度比CO2低得多,与其分子量小容易往太空逃逸有关,CH4对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小。另方面,当今大气CO2浓度已高过80万年来的最高,未来海平面理应至少升高三至五米而不是权威预测的几十厘米,这不合理或者是个陷阱。至未来900年原本就处于升温时段,百年海平面升高几十公分光靠大自然本身就会发生。国内应终止《京都议定书》的执行。 2022.12.28 网搜地幔岩石矿物在相应环境下的热导率情况:玄武岩热导率低1.3~2.9(W/m.k),花岗质陆壳热导率要高于洋壳玄武岩达到2.4~3.8;高温高压下(5~10GPa)橄榄岩具有偏低的热导率2.5~4.5,但常温下或5GPa以下试验数据为4~6.5;俯冲洋壳发生榴辉岩相变会变成热的良导体;橄榄石热导率具有各向异性,平行流动面方向的热流可比垂向高出30%。判断被分异提纯后的岩石圈地幔橄榄岩的热导率为2.5~4.5,而软流圈橄榄岩的热导率估计在4~6.5之间。 2022.10.7 全球火山活动带位于板块俯冲带而不是大洋中脊,说明流体挥发份来源于俯冲洋壳的脱水脱气作用,而一般深部地幔,流体挥发份应该是欠缺的。另一方面,全球油气带分布与全球火山带高度重合,意味着油气带的形成也与俯冲洋壳的脱水脱气有关。油气田形成三要素:①.深层俯冲带脱水脱气;②.中层有断裂带之类的上浸通道;③.浅层形成圈闭构造。俯冲破坏带流体富烃源自俯冲洋壳海相沉积层富含碳水碳氢化合物。相关文章、>>>、>>> 2022.7.15 中科院张晓明等测得1.4万年前云南蒙自县马鹿洞人的古mtDNA是M9下面的一个灭绝分支。此结果排除了对马鹿洞人是早期智人的猜测,符合之前所作父系D及母系M系起源于云南的判断,更加明确汉藏共源的M9a1a应分岔于中原西部而不是东部。至于与印第安人的近缘关系,之前所收集的印第安土著古mtDNA未见M9支。印第安人父系来源于东北亚的是C3,可能是常染跟印第安人近缘,或者年代早的各处古人的常染都显得有同出非洲的近缘关系。 2022.6.19 暗物质粒子的可能特性:不受电磁力影响,不产生光也不吸收光,必须像中微子一样是电中性的,不能带电荷,但必须有质量,比几乎所有可见物质都更加分散,不倾向于与自身相互作用,暗物质的移动似乎非常缓慢,数量非常丰富 >>>。一种标准模型之外的新假设暗示暗物质与重子粒子之间存在转化或孪生关系。换一句话,只要恒星坍缩或星爆过程有暗物质粒子产生,宇宙演变过程重子数量就不是恒定的。不排除部分暗物质来自恒星坍缩过程的角动量释放。 2022.5.19 如果地球热点位置与忒伊亚残留核位置对应相关,说明忒伊亚残留核上方660km~1900km(或更深)深度的下地幔是基本不发生水平对流的。 2022.3.28 YFull YTree v10.01.00版F8下游分支分化年代最大值是9000年、期望值7700年。为何纠结F8分支的分化年代?从考古迁徙角度,CTS1642支如果只有7500年,得要求诞生于河南,但年龄有9000年就完全可以诞生于湘西一带,CTS1642北方人群罕有,北方诞生难圆其说。 2022.3.10 现代人非洲起源论出来以后,中国早于5万年前的考古差不多就不是人考古了;相对于大陆根下的暗对流回补,大陆漂移都是在逆行,先前假设的各种对流驱动模式,都变得没了实质性意义。地幔对流更倾向于被动的水平水流式运动而不是垂直热对流驱动。 2022.2.21 菲律宾海及南海的扩张显然形成于俯冲板块在软流圈熔融后折返,其与俯冲入地幔过渡带是如何分摊的?如果数亿年来太平洋岩石圈都往东亚地幔过渡带俯冲,都装得下吗?深与浅谁才是源头,谁最亏损?再者,欧亚大陆根、美洲大陆根向太平洋地幔仰冲,应该还会有太平洋地幔过渡带物质流向陆区地幔才能平衡。如示意图>>> 2021.8.11 看似简单却不易发现与证明的基础性论断:早期西方学者给出的数亿年前的每年天数是些造假数据,实际远没那么多;太阳系绕银是在做近似圆周运动,轨道不是椭圆形,不存在银河年地质周期;对地壳的驱动,大陆漂移比洋壳迁移更具主导性,两者有不同的滑移深度,可以是各走各的;地球形成以来月地距已增大到最初的17倍,而日地距及绕日公转周期只增大了1%左右;太古宙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9千年前广西独山人的父系是O2a-M7+F1275+,广西人群O*(xO1、O2)比例最高,可确定岭南中石器人群是O系有原始种植的采猎族而不是C、D尼格利陀狩猎人;甲烷分子量只有CO2的36.4%,容易往太空逃逸,产生温室效应能力只占总效应的1/30左右,甲烷的排放有利于臭氧层的恢复。 2021.7.2 自中侏罗世开始,东亚边缘大陆被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形成闽粤高原造山带;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迁移速率逐渐减小(日本人也来凑热闹),而亚洲大陆东南顺时针旋转了约20°,并向南迁移了6~12个纬度(南海岛屿迁移19个纬度),这些都注明出处(不是我伪造的)的地质现象符合一种波澜壮阔的宏观上的耦合机制。 2021.6.16 一个逻辑性问题:目前比较公认在新元古代715~700MaB.P与650~635MaB.P发生了两次冰封全球的“雪球”事件。这才让当时处于低纬地带的扬子板块等形成冰碛南沱组。依此即可反推:因为新元古代晚期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处于低纬地带,所以在冰封全球以外的时间里就不应该有冰碛岩形成,但实际上还有古城组、罗圈组冰碛岩。罗圈冰碛晚于Gaskiers冰期,早于恰尼虫、陕西迹,年代约580~550MaB.P。 2021.6.3 233字中国地史:震旦纪因两次冰封全球,处于低纬度的扬子、华北板块形成冰碛岩;古生代基本上南中国处于南低纬地带而北中国处于北中低纬地带,各陆块被海洋包围分割;中生代南北中国漂移至北低纬-中高纬度地带;侏罗纪至始新世中国地势东高西低,西南部、西部多海盆。中泥盆世之前无植被;中晚泥盆世南部中国出现热带雨林;石炭纪早期南方比北方植被茂盛,石炭纪晚期北方比南方茂盛,二叠纪南北均茂盛;早中三叠世植被不旺;侏罗纪南北均茂盛;白垩纪至古近纪北方植被较好而南方较差;新近纪以来植被较好且南北均衡。>>>、>>> 2021.5.23 黑洞高速喷流与吸积盘垂直,应与吸积盘旋转所形成的超级磁场有关。>>>、>>> 2021.5.4 黑洞、白洞、虫洞的预言均源自史瓦西静态球星体的假设模式,都孤注一掷了,也许多维宇宙、多维时空的假设也与之有关,只是百余亿光年的宇宙观测,不发光的黑洞找到了,而相反喷发物质发光的白洞至今未见任何踪迹。 2021.2.23 毅力号探测科学家认为,45km宽的Jezero陨击坑是大约38~39亿年前由小行星或彗星撞击而成,这个陨石坑在30亿多年前存在液态水,有证据表明,河流曾流入湖中,在三角洲留有沉积物,陨石坑内岩石可能有36亿至38亿年的历史。依此推测,火星上奥林匹斯、三斑等火山喷发从39.5亿年前太阳系陨击大轰炸开始,后延至30亿年前,喷出水汽及CO2等温室气体使火星上的水体得以断断续续地维持 >>>。早期较强烈的岩浆活动,火星、月球可能后延至大约30亿年前,而地球后延至约25亿年前。 2021.1.4 中子星阶段以后、落入史瓦西半径之前的夸克流粒子如何被切割、粉碎,并以近光速甩出?这种裂化过程也许才是真正的最大谜团,正如中国科普所感叹:“玻色星的性质相当奇怪,活动模式也非常多样化,许多人关注的黑洞、孤子星、夸克星及重力真空星的活动与玻色星相比可堪称是无聊至极”。 2020.12.25 黑洞前面还有个“漏洞”:史瓦西半径是不考虑恒星旋转的,但恒星具有极高的角动量;中子星最大的逃逸速度大约是光速的一半。也就是说,中子被碾压碎所形成的夸克流粒子在进入史瓦西半径之前是可以以光速一半以上的速度逃离黑洞的。或者宇宙大爆炸就是被角动量撕裂引爆的。要把物体加速到光速需要无穷大的能量,反而言之,一个有质量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可具有无穷大的动能。>>> 2020.12.11 盖亚太空测量得到太阳的运行速度是230km/s,并证实了一年多内,太阳以7mm/s的速度向银心加速,合每年向银心靠近221km,相当于1亿年向银心靠近了2.3333‰光年。相对于太阳至银心距离,这个数值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看似已极近圆周运动。但是,如果太阳绕银呈螺旋式前进,形成7mm/s向银心加速就具有随机性,无法证明太阳轨道总体上不是明显的椭圆形。如果太阳绕银真的作均速圆周运动,除了陨星撞击突发事件,天文因素就不会对地质、气候、生物演化产生影响,地质史也就不会有天文周期。与地质演化无法协调。 2020.11.25 月球离地球远去,地球1个月将变成47天?他们只听说月球在远离却不知道地球自转也在变慢,在地月互动过程角速度的损失地球自转要比月球公转更严重,未来每月(月相满月周期)的天数只会比现在更少。同理,远古时期每月的天数要比现在多,例如,中国地大屈原皋等获得的叠层石数据,10亿年前一个月有40天。根据叠层石、贝壳、珊瑚等化石来确定地史时期每年天数的成果论文稀缺,可能是可用标本寻找难度太大。 2020.11.24 39.5亿年前的太阳系重型大轰炸可能是一次过事件,而不是没完没了,证据是火星北部“海盆”平原陨击坑稀稀拉拉的很少。火星在一次大撞击形成北部熔浆平原之后陨击就很少发生了。推测月球及地球也是这样。至于39.5亿年这个年龄,源于国外但出处未明,可靠性未知。“阿波罗”11号、17号采回的月海玄武岩结晶固化年龄为38~36亿年,“阿波罗”12号、15号及“月球”16号采回的月海玄武岩的年龄为34~32亿年,最古老的月海玄武岩的年龄为42亿年,百度百科>>>。 2020.11.22 月球形成于另一颗行星与原始地球相撞,早期月球从近洛希极限中逃出,初始起潮力很大,远离速率要比现在大得多,随着离地球越远,起潮力及远离速率即以10-3方式锐减。月地距从45亿年前的22530km增加到现今的384400km,平均远离速率是8.04cm/年,是现今3.8cm/年的2.12倍。地球形成于轨道附近原始陨块的吸积,没有月球那样惊险的洛希极限逃离期,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起潮力并逐渐远离,但远离速率要比月球平稳得多,45亿年远离速率平均值会小于现今远离速率的2.12倍,现今地球的远离速率是15cm/年,可算得:45亿年前日地距是现在的99.04%~99.55%,公转周期(即一年)是现在的98.57%~99.32%。>>> 2020.11.13 据中科院南海地研所《南海地质构造与陆缘扩张》P375,晚中生代以来中国和中南半岛向南移动4~19°兼顺时针旋转20°;马来亚向南移动15°,西南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则留在距它们现今纬度不到5°的范围内,逆时针旋转45~50°。古地磁不能缺,弄不好会被几个古地磁数据打翻船。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岛陆势态图>>> 2020.10.25 老爱说中国你服不服?爱因斯坦认为,古代中国技术领先,但并没有产生科学,其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去找出因果关系;二是不会使用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现在初中就开始学)去推理演绎因果关系,而西方科学的发展即是以这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都是在不断实践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属于一种实践的结果,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逻辑体系。科学就是唯物演绎、唯物辨证,光唯物不演绎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坐井观天,非唯物之辩证法便是唯心学说或成空洞的谎言。 2020.10.5 好奇号钻岩块钾氩法测年结果为38.6~45.6亿年,好奇号所处的陨击坑在地质地图上被涂成黄色,即相对于周边属较晚的一期,说明火星表面岩石形成的年代非常古老,年龄不是30亿年更不是20亿年,而是不晚于38.6亿年前,很可能是39.5亿年前太阳系重型陨星大轰炸时形成的。从叠置关系看,黄色斑块显示比周边岩石年代更晚,但其具有穿时性,不能排除火星其它区域分布有更晚(例如20~38亿年前)的陨击坑(岩)的可能。有说火星38亿年前存在海洋可能来自NASA的观点。 2020.10.3 挖一挖旧报告: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高要幅、怀集幅、罗定幅)完成于1981年,1983年编写的《广东省水文地质远景区划报告》,由西江区枯季测流得到的枯季地下径流模数平均值是4.645 L/s.km2,采用水文分析法得到的年均地下径流模数为 6.444L/s.km2,这两个数据显然是来自于对高要、怀集、罗定三个图幅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的统计。我在《广东省地下水径流排泄量计算》一文采用肇庆地区10个水文站资料算得的年均地下径流模数为 10.491 L/s.km2,枯季地下径流模数是6.640 L/s.km2。可以肯定,普查枯季测流是搞小了的,而且小得离谱,年均值还没有我的枯季值大,涉及三个图幅,范围也够大的。 2020.9.27 中海油谢金有等在涠西南凹陷大约2800m深处涠洲组/流沙港组界面附近测得氧同素年龄为35.2±3.5Ma。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海中凹陷、迈陈凹陷属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的北部,其东部与乌石凹陷相邻,涠西南凹陷的涠洲组层面埋深与乌石凹陷相同,其厚度与福山凹陷相当。北部湾盆地的古近系、新近系与雷州半岛是同一套地层。之前没想到涠西南凹陷靠近乌石凹陷,以为是靠近广西北海。 2020.9.26 今天与同学谈到,中侏罗-早白垩世曾在闽粤地区形成海拔约四千米、宽度约五百千米的安第斯型高原山系,我们可以从现今闽粤地区花岗岩类广泛出露及地壳厚度反推,中生代以来闽粤地壳曾被剥蚀掉5~15km的厚度,这么超级规模的侵蚀、搬运与堆积,十分有利于侏罗纪以来南海北部油气资源的形成。 2020.9.25 梁光河:研究也发现流体尤其是水对花岗岩浆的形成至关重要,以至于有人认为无水则无花岗岩。水和二氧化碳可使岩石固相线减低400℃。若无水在很高的温度如1000℃花岗岩也不会熔融。水饱和条件下,下地壳含长石的岩石固相线温度约为600℃。玄武岩也是类似,无水玄武岩很难熔融,至少需要1100℃以上才能熔融,而水饱和玄武岩熔融温度也会显著降低400℃,不到700℃就可以发生部分熔融 >>>。相关>>> 2020.9.1 引潮力公式 F=2Gmr/d3 有问题。公式中的单位:万有引力恒量(G)是N.m²/kg²,天体月球质量(m)是kg,地球半径(r)是m,月地距(d)是m,即有(N.m².kg.m)/(m3.kg²),所得到的引潮力(F)的单位不是N(牛顿)而是没单位。既有常识是这样:月球起潮力拽着潮水向西摩擦海底、扑打海岸,引起地球自转变慢。2004年发现起潮力致地球自转变慢其原理与古生物数据不符,凹与凸相位相反 >>> 2020.8.22 美国探索火星的秘密确是已被破解,NASA宇航局真的要晕刀吐血了。为什么这样说?美帝一贯自叹比别人厉害,所以我能想到的 >>>,他们肯定能想到,只是他们向外界透露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忽悠人的皮毛。含高氯酸盐的尘土可随风飘到火星表面的各个角落,火星基本可判“死刑”(无生命)。 2020.6.14 古人类迁徙存在着以男人为主导,并伴随有抢女人现象。十多年以前认为,历史时期北方汉人南迁是以男人为主导,造成南方汉人来自北方的比例男性占80%而女性只有20%。后来发现南汉中像Y7080等应属南方土著,广东男人祖源北方的只占50%左右。但远古迁徙的确存在着以男人为主导,并伴随着抢女人现象。证据一:印度蒙达人群父系有高频的M1283等M95类型,其源头在广西,属六千年以来西迁,但其母系全为南亚类型;证据二:日本虾夷人父系是青一色的D2,而在其祖先绳文人的古线粒体中有高比例的A、B、F、M7b、M7c等原先属yO系的单倍群。由此,有理由相信,在全新世早期,O2a人群迁徙北方时,也是以男人为主导,并伴随有抢北方土著女人的现象,中原仰韶-龙山文化古线粒体比现代人更具北方特点,很可能是从yN采猎族群那里抢来的,北方人祖先在抢女人的过程即把自己的原配给甩了。 2020.4.1 番鬼佬为何不把苗瑶语及壮侗语划入汉藏语系?苗瑶语有南亚语的底层,应属古彝语与南亚语的混合,原则上属彝缅语,而壮侗语从源头上讲确是不应划入汉藏语系,因为还有个南岛语系,壮侗语的源头是古南岛语,可能是华东的O1a-P203人群古南岛语受从东北来的C3*人群阿尔泰语影响形成了侗台语。 2020.3.29 三观毁了:“汉藏、南岛和南亚诸语是在早期华南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吴安其);人种体征与Y染色体血缘没有必然联系,体质人类学只是一种“整形术”;姓氏与YDNA相应只是个传说,中国人姓氏使用主要靠“挂靠”;藏与汉有同源主要体现在含古狄母系,而父系同源率仅约15%。冲击诸多学科及观念。 2020.3.19 古南岛语是侗台语的祖先,但两者可能有大的差异,台湾原住民是没有C3的,与大坌坑文化相应,渡海年代应在7千年前,所以大坌坑人群讲的应该是早期侗台语,偏离古南岛语还不是太远,而东北的C3在六千多年前南迁华东沿海,阿尔泰语的到来可能影响了东越的语言。有人说吴语属阿尔泰语 >>>,C3人群的影响可能出乎意外,让人惊掉下巴。苏州话有蒙古语一样的“夯波浪荡”(全部的意思),有人拿湘北土话与粤语也有“冚唪唥”来反驳,但反驳是无力的,因为粤语、湘语的底层有侗台语。说吴语属阿尔泰语太过,应该是吴语混有由C3带来的阿尔泰语元素。 2020.2.23 英语六级、八级相当于什么水平?英语六级相当于母语国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八级能掌握13000个英语单词,相当于母语国初中生水平。根据教育部、国家语文委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阅读理解能力:英语六级能浏览相关专业文献索引,准确检索目标信息;七级能深刻理解专业性较强的材料;八级能熟悉领域内的学术性材料,题材广泛;九级能读懂内容深奥的相关专业及跨专业材料。 2020.2.22 网上喧嚣着一种三峡水库导致西北变湿的说法。在水均衡上,首先要看三峡库区流域有没水蒸汽外逸?袁久坤等认为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蓄水后降水较常年偏少,而张树奎等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对整个库区降水量影响不明显,即降水量是没有增加的。在库区蒸发损失方面,孙志禹等认为,较蓄水前由于水面增大而导致的年均蒸发额外损失为3.12亿方,其未考虑库面水温上升所引起的蒸发增强。有人认为,由于受太阳辐射影响,库水上层热、下层冷,而大坝排出中下层冷水,留住热水,使得库面水温上升,蒸发量增大。可认为蓄水后损失蒸发量要大于3.12亿方,这也是库区流域从空中外逸的水量,若按4亿方计,可让半个陕西范围每年获增4mm的降水量。西北地区为何“变暖变湿”?原因待探。 2020.1.6 地下水污染:自然环境南方低洼地带孔隙水水质超标主要是pH值及Fe、Mn;农村浅层水受生活污水污染,超标的主要是细菌总数、大肠杆菌及NH4+、NO2-等,农田污染物有PO4=、NH4+、滴滴涕、六六六等;城市生活及工业污染较复杂,水质超标除pH值、Fe、Mn、细菌总数、大肠杆菌、NH4+、NO2-外,还有酚、氰及重金属Pb、Cr等。2006年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有106项 >>>。 2019.12.30 在中国地调局2004年出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技术要求》(GW1-D1)的附件《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参数参考值(河北平原为例)》当中,相对于《水文地质手册》等常见经验值,其水平渗透系数的取值非常大,例如细砂、粗砂、砾石的取值分别高达10.7、187.1、773 m/d,而常见经验值只有1~5、20~50、100~500 m/d,高出有三五倍之多。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否意味着常见的经验值过低?只是一种受齐姆井流水跃值影响的经验值?相对来说,似乎还缺乏实践验证,就如齐姆井流的影响半径,实践中是否真能观测到?地调局为什么会把K 值弄得那么大?或者真有那么大。 2019.12.14 经计算,广东省山地盆谷的降雨入渗系数平均值是0.201;全省地下水平均径流排泄量为2013.34m3/s或634.93亿方/年,平均地下径流模数为11.32L/s.km2,平均地下水补给模数为35.70万方/a.km2。肇庆云浮10个水文站的枯季地下径流模数平均值为6.64L/s.km2、地下径流模数年平均为10.49L/s.km2。雷州半岛缓坡状台地降雨入渗系数平均值是0.35,全区平均地下水补给模数为63.61万方/a.km2。 2019.12.6 鉴于土家族、彝族、白族等的F5、F46、F11具有与汉族同等高的比例,这三大簇的华中起源就跑不掉了,>>>、>>>、>>>。002611及F11诞生于湘南湘西,002611(xF11)迁鄂西与M7一起形成大溪文化,他们是苗瑶的祖先,M7比例高,F11(F325)比例偏低;而F11主体分两支,一支迁河南形成贾湖文化,缺M7,一支迁徙湖北中东部,形成石家河文化,M7低频,>>>。 2019.11.8 如果浙江上山文化义乌桥头遗址陶片上所刻的是八卦符号,可将伏羲的年代前推至九千年前,与八年前推测的1.1万年前更近了。将长江中游文化传至东部沿海的有可能是O2a-M122的早期分支F742之类的人群。 2019.9.26 对比很多数据、>>>,再结合庙子沟、朱开沟古DNA见有M9a1a1c,认为东亚人群的M9a主要来源于中原西部北部的y-N原始戎狄狩猎族。戎狄母系扩散能力很强,藏族中西北起源的mt-DNA(M9a、D4、A4、A11)占明显优势,另从北方汉族母系当中也能看到戎狄成分强悍的一面。汉藏有同源主要体现在母系,在母系氏族社会,其影响也非同小可。西北各族群父系关系见 >>>。 2019.9.13 共祖年代期望值过小的实证:O YTree M111+Z24050+ACT7172下面的YF18652与YF18651是广东茂名市文林村陈*须与大路尾村陈*飞的ID,根据族谱他们同宗应在510年前,但YFull YTree共祖年龄期望值仅有150年,另有上海英莱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算得两个ID的分离时间为250年。如果取共祖年代最大值475年即与实际同宗年代更近一些。(据网友) 2019.9.7 因为有人提出中南半岛早于四千年前所居人群为从事狩猎的尼格利陀人C、D,再有很早之前就有中南半岛缺N的说法,因此就把所收集到的有C、D、N的数表翻了个遍,>>>、>>>、>>>,可以判断中南半岛属C、D、N低频区,尤其石宏等大样本数据显示东南亚、南亚人群N低频。不足之处是关节眼处的缅甸人数据未收集到。据乔晓勤、张镇洪等,泰国西北泰缅边界1.2万年前的仙人洞遗址发现有人工驯化植物迹象,和平文化期已出现没有完全脱胎于采集的早期种植,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块茎类、豆类及瓜等,经济活动可能是种植业与狩猎、采集并重。说和平文化属尼格利陀人狩猎族是站不住脚的。《科学》文章称稻作新移民与狩猎采集土著发生了混合,但三四千年前的古DNA却未发现有C与D。 2019.8.31 因为老挝八千年前和平文化的古DNA测得两例是C*(xC1,C2)及D*,就推断整个中南半岛甚至包括岭南中石器时代的砾石石器人群均为尼格利陀人群C、D,并推算出在四千年前左右,长江中游及华东稻作人群南迁与尼格利陀人群发生混合形成现代中南半岛人群祖先,连常染色体混合比例都算出来了,稻作人/尼格利陀人为3/1。问题是现代中南半岛人群父系打死也找不到那么高25%比例的C、D。 2019.8.24 西水北调“红旗河”不可行。假定其它条件全部没问题,就看渗漏与蒸发造成多大的水量损失。参考学者吴昌瑜等,南水北调中线1234km总干渠在假设防渗较好状态下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84,换算成千公里即为0.87。如果按红旗河每年调出水量1000亿方、总干渠系长度为6000km,可算得流过一二三四五六千公里后剩下的水量分别为870、757、659、573、498、433亿方,考虑到西北的蒸发量要比中线大得多,实际可利用水量比433亿方还要小,剩下这么点水量能怎么用?想每年调700亿方水入新疆不太可能。 2019.8.23 成都想发射人造月亮照亮自己,太不靠谱。要人造月亮定点照成都,必须发射至地球同步轨道35786km高,太远了没有多少光线能反射回来,就算造个看起来跟月亮一样大的,人造月亮得有四川盆地那么大。如果太近了例如只有500km高,首先是无法实现定点照亮,再者就是晚上太阳光已被地球遮挡,形成不了人造月亮。 2019.8.20 东南亚-澳洲玻璃陨石群的年代:黄慰文、袁宝印等2000年对广西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网纹红土的玻璃陨石进行年龄测定,裂变径迹法为73.3万年,氩/氩法为80.3万年。布容-松山(B/M)地磁场极性倒转发生于78万年前,李霞、赵泉鸿等2004年采用南海北部陆坡钻孔古地磁、氧同位素和古生物等资料进行年代点控制,算得微玻陨石层的年代为79.26万年,比B/M地磁场倒转早1.26万年。可明确陨星撞击比B/M界线稍早发生在79万年前左右,考虑到地磁场倒转存在滞后效应,不能排除地磁场极性倒转是由陨星撞击所引起。 2019.8.2 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2013年版)表6.0.4,Ⅰ类、Ⅱ类民用建筑工程室内氡浓度限值分别为200Bq/m3、400Bq/m3。据监测,广州地区室内氡浓度平均为62.1Bq/m3、深圳为35.3Bq/m3、珠海59.2Bq/m3,少有室内超过200Bq/m3国家标准的。 2019.3.9 假如从赵永恒等《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的结果外推:该文根据古籍对黄帝相关干支纪事的描述,采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推算出黄帝出生于公元前4428年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并认为古籍关于黄帝出生、即位和杀蚩尤等的相关年代相互一致,具有相当的可靠性。若如此,中国远古文明程度要比疑古派想象的高得多。首先要求六千多年前黄帝时代已经使用干支纪年法,已采用干支法来纪月、纪日,其二严格要求六千多年前的干支纪年与现今的干支纪年必须是同一套东西,且中间不能有中断及变更,是事实的话远古文明的程度可以无限制地高得无法想象。伏羲万年前创造历法、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也会成为事实。 2019.3.2 西辽河流域古族群争议多、悬疑多:有当地延续演化说、走马灯式更替说;红山文化突然在5000年前崩溃是否因涿鹿黄帝战蚩尤波及所致?红山人群流向何方?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之间是否有间断?夏家店下层人群流向何方?是先商源头?夏家店上层人群是山戎还是东胡?从何处来?难啊!试析>>> 2019.2.2 英国《自然》:6.5万年前人类移居澳洲北部。多年前,曾根据末次冰期海平面变化推测首批漂渡澳洲发生在6~7万年前的末次早冰期>>>、>>>,后来有报道,澳洲土著祖先在4~5万年前迁入,但4~5万年前为末次间冰期,海平面大致比现在低五六十米。就算在末次早冰期,帝汶海的宽度都有100~180km(现今宽450km),古人可能有非凡的渡海能力。6.5万年前迁澳者是棕种人C4-M347还是早期智人?如果是来自非洲的C,说明他们的迁徙非常猛,C4的真实年代也要比YFull YTree估算的要早。若与线粒体迁徙相应,此迁澳者应是C4支,真正年代应比YFull YTree C下游F1370(M347)最大年代(5.1万年)大1.4万年,即古人的真正年代=线粒体年代=YDNA突变年代最大值的1.28倍。 2019.1.15 英德青塘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发掘有2.5~1万年前连续的文化序列,当中有约13500年前的蹲踞葬、2万余年前的华南最早的穿孔蚌器、1.7万年前的广东最早的陶器等。将粤北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考古文化从原来最早的1.4万年前前推至2.5万年前。之前本人判断,O1a-P203人群大约在2~1.5万年前从粤北往江西、往浙江方向迁徙,他们同时是陶器及稻作文化的传播者,此年代的前推为这种判断提供了有利依据。相关>>>、>>> 2019.1.11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温度长期变化是由C02变化所控制,许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板块俯冲\隆起引发的火山喷发、释放地球内部的碳上,还有人强调岩石风化作用,当山脉中富含钙和镁的海底岩石与雨水中溶解的C02发生反应时,形成石灰岩,最终被埋于海底。在热带雨水的冲击下,印度尼西亚山脉中“饥渴”的岩石与C02发生反应,并将其封存于矿物中,印度尼西亚只有世界陆地面积的2%,却对C02的吸收长期占到10%。热带丰沛雨水对山脉岩石的风化、消耗C02,或为冰期产生的原因。>>>,类似风化岩石C02消耗论最早见于英国《自然》,文>>>、>>>、>>>有引用,上世纪90年代有外国学者用青藏高原隆升的类似机制来解释新生代大冰期的形成。 2018.12.21 美《科学》杂志评选出2018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一颗小行星可能在1.3万年前撞击了格陵兰岛,留下31千米宽的撞击坑,在末次主冰期即将结束气温上升之时再度出现上千年的全球变冷,影响了人类历史。相关>>>,>>>。这一成果让持O1a-M119、O2a-M122北方起源论者目瞪口呆甚至怀疑人生,同时进一步支持了O系人群迁徙北方不早于1.2万年前,与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及全新世起始时间(11.7kaB.P)相应。 2018.12.3 一些让人跑偏的学说:“汉藏语系”应该是个舶来品,不知是谁将汉语与藏语而不是与朝鲜语或其他语种拼合在一块称作一个语系的,为了证明“汉藏语系”的存在就想出个“汉藏同源”,因此就有了藏族与汉族都起源于黄河上游关中地区的“大前提”,也就有了更多的不着边际的因果关系、歪果仁理论,如语素及考古方面的牵强附会,他们一吵就是大半个世纪。估计是最早的华夏祖先被西北的戎狄M系狐狸精给迷糊了,动辄曰之昆仑,忘了自己来自哪个方向。类似堂而皇之的学说还有东亚蒙古人种(还是元朝吗?人家跟普京归北亚人种)、南方人80%来自北方(受客家思想诱导)等。 2018.12.2 中国人南方血缘比例要比记载及想象的高。如果按新石器晚期遗址数评估人群数量,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的比例约为3∶7,若按现今中国人父系单倍群频率估算,南北方起源的人口比例约为3.5∶6.5,但西汉元始二年,南北方人口比例为2∶8。导致公元二年南方人口比例降至二成的可能原因:一是三四千年前,华东良渚人群及华中石家河人群散伙后流向中原;二是春秋战国吴、越、楚之间交战互相毁灭,导致中东部人口减少;三是楚汉战争,江淮及华中人群逐鹿中原。从西汉至今,南北方人口比例出现了8∶2的反转,南北方起源单倍群人口比例约为3.5∶6.5,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大量北方人南迁;二是北方战争多,大量人群就地消失;三是南方土著战争少,躲在大山里自然繁衍,主要单倍群有南方土著PK4、良渚系F492、西樵南越Y7080及闽语系F2188、CTS5063等。 2018.10.28 由于月球公转角速度比地球自转慢很多,月球对固体地球的起潮力不管是否有海洋都是存在的,相反,由于海洋流体的存在,通过水体的变形与流动,对月球的起潮力起到一定的拖滞或缓冲作用,相当于刹车片上浸有水容易打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月球起潮力对固体地球的刹车作用,所以,海洋的存在确是有利于地球转动的,没有海洋,地球自转失速会更严重。以前想不通的问题>>> 2018.10.27 月球远离过程的角动量变化:有认为,最初期45亿年前地月距仅有22530km,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动量矩(角动量)即为 L初=mV初R初,V初=√GM/22530;现今地月距为384400km,月球的角动量为L今=mV今R今,V今=√GM/384400。可求得月球现今与最初期线速度之比V今/V初=0.242;现今与最初期角动量之比为L今/L初=4.13。即:现在月球公转线速度只有最初期的24.2%,而角动量即为45亿年前的4.13倍。月球远离过程其线速度在减小而角动量在增大。通过起潮力的作用,月球从地球自转变慢过程中获得了角动量的增大。旧文>>> 2018.10.14 沈树忠说:“我们可以肯定,2.52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是一次突发性事件,之前没有任何预警。”整个大灭绝只花了3万年。在这么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大灭绝,唯一的可能是遭到了陨星撞击,此次陨星撞击也很可能是西伯利亚持续百万年火山玄武岩喷发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20多年前的猜测>>>。 2018.9.26 姬周与汉刘:根据微基因样本比例及共祖年代等相关因素,判断姬周是F155下面的分支,现今人数约1540万,汉刘是姬周后裔,是F813下面的分支,现今人数约340万。 2018.8.31 马家窑、营盘山、卡若文化差异大:关中马家窑文化陶艺技术登峰造极,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以上;川西营盘山文化当地只会烧制素面陶,不会制作彩陶,所有的彩陶都是从甘青地区交换来的,彩陶只占2~3%,同时出土有数量众多、工艺成熟、选材精良的细石器,细石器多与采猎族N、D1有关;藏东卡若文化制陶技术原始,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火候低、陶质疏松、颜色不均匀、器形简单。也许是攀附心理作怪,有人把营盘山文化看作是马家窑文化的川西类型;不说O2a-M117(F5)内部的差异,光藏族50%以上的D,已经给原先所拟定的同源关系打上了个天大的问号,既然有D在先,F5在汉、藏中迥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8.6.31 看看开始问题出在哪里?藏族的O2a的主体是M117,细分后得到主要是F5,由于有汉藏同源的关系,就推导出关中华夏族的主体必定是F5。由于藏族F46比例低,F11更低频,所以只能判定F46与F11诞生并扩张于中原东部,并判定F11是东夷的主体、F46是河北磁山-后冈人群的类型。现在按F5初始扩张于湘西,藏族的CTS1642不用到达关中,直接由湘西经四川迁徙西藏,就可以不用因为藏族欠缺F46、F11而反推西北也欠缺这两种类型,F11就不用强推给东夷了。现在可结合新数据推测O1b-F1759是太昊集团的单倍群,而闽语人群的F5063、F7634(F2188)属少昊集团,这样,F11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归属于黄帝族系了,其至少在5600年前已经扩展到关中地区,到龙山文化期,黄帝部落又返回到原先的河南出发点,并造成中原东部F11高频。关中迁藏部分应是被黄帝族系F11挤出去的。 2017.7.7 在湖北宜昌六亿年前的陡山沱组发现的页岩气层属原生层位吗?如果是,说明有可能存在幔源成因的高产油气藏,因为六亿多年前地球上还没有大的生物群出现。幔源油气理论引领世界进入廉价石油时代(油气永不枯竭?) 2017.7.5 自然-通讯:从核DNA测算,现代人祖先在76.5~55万年前从进化树上与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分离,而母系DNA显示,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存在着更紧密的关系,40万年前发生了混血,现代人的原始群体为尼人远祖提供了母系,27万年前的样本尼人属这种混血的后代,15万年前一支混血尼人的扩散替代了更早期的尼人,晚于15万年前的所有的典型尼人都是这种混血mtDNA(据Ryan)。风虎云龙:全序测得F316早期分支在六千多年前与F155分离,此支应为藏缅中有的F316+早期分支,这个年龄与YFull YTree中突变年代期望值一致,藏族的F316应是早期分出的(之前判断应是对的;一笑了之)。 2017.5.17 YFull YTree v5.04有O1-M110的年代了,即 formed CI95% 15000(16900~13200) ybp, TMRCA CI95% 2000(2900~1400) ybp,无论是分化年代的期望值或是最大值,M110在盛冰期低海平面迁徙台湾的年代是满足了,但共祖期望值只有2000年,这会令采用共祖年代来判析古人类活动时间的人彻底地绝望、崩溃与哀嚎,菲律宾等南岛人的M110与大陆侗台民族的M110共祖于2000年前?这怎么可能?此现象表明:共祖年代只限于样本范围,而不能包括样本外其他M110支系。 2017.5.6 琉球岛链获古DNA结果:14C测定为2万多年前的12号人骨的mtDNA是B4e(现代人群未见有)、2万多年前13号人骨的mtDNA是R(下游未明);14C年代分别为2万年前的242号样本、9~16千年前的292号样本以及约4千年前的188号样本的mtDNA均属M7a。此结果证明日本的M7a源自盛冰期的琉球土著。论文>>>、相关>>>、>>> 2017.4.21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飞翔团队对青藏高原中部上渐新统化石攀鲈及同期植物的研究表明,渐新世晚期(约26~24MaB.P)西藏腹地曾温暖湿润、海拔不过千余米。来源>>> 相关>>>、>>> 2017.3.23 根据polyhedron的几幅图,D1b-P99(即D3)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东、安徽、江苏、黑龙江的频率分布与E-M40、H-M69、J-M304、R1等类似,很可能与中亚人东迁、与历史时期(如五胡乱华时、唐宋等)新疆、青海一带的人群东迁有关。原先西藏中南部的D3首先北迁青海甘肃一带,然后与从中亚迁来的人群一起迁入中原混于汉人当中。北方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人群应不是这种D3而是D1,D1a-M15作为北方土著成分普遍低频地存在于各地汉族当中。相关>>> 2017.3.4 推测F46下游分支的较早期流向:CTS3776(即F2887,下游有CTS335、F4249)--从磁山、冀豫扩散中原,流向江淮;F634(即F209、F563,下游有F3530)--冀北、内蒙中南、晋北;F275(即F48,下游有F152)--磁山周边冀豫;F1326--东部地区;CTS53--南方、西南。据风虎云龙及sahaliyan等。 2017.1.27 地质长联。上联:自太古而元古,天宇洪荒;震旦肇基,寒武鼎革,生物勃兴;奥陶彩灿,志留鱼翔,植被攀援;泥盆蛙鸣,石炭林茂,绿遍大地。二叠陆海分界,三叠疆域初奠;侏罗龙兴,白垩炽火,新生代哺乳灵长人类诞生宇宙巧。下联:由星云至星胚,陨块积集;球体增大,熔浆凝异,圈层分化;银道摆动,大陆漂移,板块聚散;苦橄结晶,花岗侵位,富集矿产。撕开洋脊扩张,相推陆缘造山;高压质变,低温热液,喜山期隆升山势矿藏剥露地球奇。(改编蔡克勤、郑中地质联) 2016.7.28 梁光河:大地震往往是由地下深处带电超临界流体沿着断裂带爆炸引起的;深部断层两侧岩体弹性回跳假说是错误的。地震新知>>> 2016.5.30 湖北松滋市陈店镇关洲(长江江心洲,古时属长江南岸)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其属江汉平原年代最早、规模大的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推测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1.1万年前开始,古人从湘西往北方河南一带迁徙;河南贾湖文化(9~7.8kaB.P)与湘西北彭头山文化(9~7.5kaB.P)有渊源。但湖北省境内尤其江北地区未发现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关洲遗址的发现,在偏北位置在年代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2016.1.2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有颠覆性发现:①.富源大河发现距今3.6~4.3万年前的类似于欧洲“莫斯特文化”(尼人文化)的石器组合;②.蒙自县马鹿洞人不属晚期智人,可能属早期智人或更古老型人类,1.4万年前,他们曾与现代人祖先一起生活于云南地区,云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多种人群和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③.澜沧江流域发现距今2.4~4.35万年前的亚洲最早的“和平文化”(实为南方砾石石器),其有可能是东南亚(山韦文化-)和平文化的源头,对我国华南可能也产生过影响,>>>。(判断:a.早期智人在云南可能晚延至万余年前甚至七千年前;b.旧石器时代晚期云南也有砾石石器,最早年代或与岭南相当,岭南最早在大约2.5万年前出现陡刃砾石石器,砾石石器的出现应与自然条件有关,南方基岩风化带发育,只能用河床鹅卵石制作石器) 2015.10.23 南亚语系人群的O2a1-M95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祖先人群: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宿兵实验室等采集与分析了南亚语系人群样本,并收集了其他人群的DNA,综合深入分析后发现,南亚语系人群的O2a1-M95在旧石器晚期约2~4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人群,并在末次冰盛期(1.9~2.6万年前)之后约1.5万年前大面积扩散到东南亚,而后在约1万年前向西扩散到印度次大陆;扩散过程具有性别特异性融合特性,主要是迁徙的男性与本土的女性婚配融合。来源:中科院、发表:>>>、>>>。 2015.8.28 自2010年开始,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磁场的年龄为34.5亿年,而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但现在,特瑞德诺团队发现,地球磁场的年龄或为42亿年,比以前认为的增加了7.5亿年。 2015.5.24 早期的假设是这样的,O2初始扩张于广西,广东百越也混有大比例的O2系统,O3在北方发展,广东土著没有多少O3,即使有也就些P201之类,先前假设广东是O1的诞生地,至于为何广东人O1比例不高,则认为是被岭北荆蛮与中原人驱离及置换的结果。现在看来,广东人O1比例不高,可能并不是由置换覆盖所引起,而是由于百越本身混有较高比例的O3-M117等非O1成员,海南临高人的O3比例就高得厉害。广西壮族的O1有过半来自东越,这样算计岭南的O1就更少了,难道岭南百越真的大部分消失了?可能不是,反过来说明,岭南百越有相当部分可能是如CTS1642、CTS5063、F2188之类的M117。 2014.10.7 地核为什么比地壳、地幔旋转更快?应与月球、太阳对地球施加的引潮力有关,引潮力像刹车片,使地球外圈旋转变慢更显著。液态地核大致在40亿年前开始形成,当时每天约8小时,因此,目前地核的角速度也就不可能比地壳快上三倍,有说三百年才多转一圈或每年多转1°。 2014.10.6 欧洲火星快车的探测否定了火星北部低地平原是海洋沉积平原的假说,由此判断,其应形成于约39.5亿年前的那次陨星大轰炸,小的陨星撞击形成南半球密集的陨击坑,火星壳半熔,陨击坑保持较完好,大的陨星撞击把火星壳炸成岩浆海,几乎淹没了所有的陨击坑。后期陨击坑稀少,此次陨星大轰击应属一次过事件。火星北部平原表层可能有较薄的海洋、湖泊相沉积,并可能夹有冰层冻土,为后期(30~20亿年前)火山岩浆溶化地下冰层,汇集堆积而成。 2014.8.15 约7.4万年前印尼苏门答腊岛托巴超级火山喷发,引发全球的“核冬天”,假如高纬度阿尔泰山及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能延续下来,生活于低纬南方的先前晚期智人也就没有理由灭绝,只是人群可能被极度削弱。如果先前晚期智人的遗传基因在东亚人群中存在的话,Y染色体单倍群应为现代非洲类型的A、B、E,母系为L1、L2、L3*,只是其在东亚罕见,就算有也可能是近代非洲移民。通过晚期智人(黄岩洞人、河宕人)、早期智人(马坝人)及黑猩猩之间的眉脊对比看到,早期智人经历600万年的演化,都还保留着与黑猩猩相似的弓形高眉脊,很难想象,在后来的十几万年能进化出晚期智人的平薄眉脊,难以相信现代东亚人起源于本地的早期智人。 2014.2.17 拟合万年世界气候变化曲线,得到全新世由2500年、500年周期叠加引起的气候变化曲线。气候波动在不同的纬度及地区,可能会存在明显的滞后及变异现象,尤其短周期。 2013.10.2 河流的河床及漫滩堆积一般会构成二元结构,但北海组上部与下部绝不是二元结构,上部沉积于28~45万年前,而下部沉积于50~78万年前。换一句话,北海组下部若是冲积相,在河床相砂砾层堆积的同时必定存在漫滩相细颗粒亚砂土、亚黏土之类的堆积,同一时代的地层不可能全是河床相砂砾层;同理,北海组上部如果是冲积相,也不可能只见漫滩相含砾亚砂土、亚黏土等细碎屑层。不存在没有河床的河流,也不存在总是没有漫滩的河流。湛江东海岛北海组剖面>>>。 2013.7.6 6.5~3万年前末次间冰期世界洋面约比现在低50~70米,古沿海范围包括了这张卫星图近海的浅色部分(0~50m水深);盛冰期结束,海岸线大约在1.3万年前上升至水深50m位置;1.2万年前海平面约比现在低20m(番禺东莞一带1.2万年前咸水种硅藻埋深约20m)。近海浅蓝色部分是水深50~200m范围,接近盛冰期沿海。从水深图判断:五万年以来,与大陆相连的时间海南岛是5~1.3万年前,台湾岛为3~1.4万年前,日本岛在2.5~1.5万年前。古人迁徙海岛不仅限于盛冰期,间冰期迁徙南岛甚至是澳大利亚都有可能。 2013.6.28 石宏等发表论文,进一步确认y-N的年代、诞生地域及迁徙路线,与08年以来的推测与判断基本一致。原海兵、朱泓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人群相对偏低的龋齿率可能暗示他们的经济方式还处于以采集狩猎为主体的模式,农耕经济可能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采集狩猎经济可与牛河梁父系主体N的融入相对应,可能与气候变冷有关,而父系O及母系N9a、D5、B等应源自兴隆洼-红山早期的农耕土著,与《韩》(三)无冲突。 2013.6.14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对现代印度人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现代人最早出现在南亚大陆是在6~5.5万年前,后经由河流等向亚洲内陆扩散。研究人员没有发现早期现代人在南亚生活的时间早于7.4万年前苏门答腊超级火山喷发的证据,无论是在遗传学方面还是在考古学方面。论文中另有意思的是,mt-M的年代(共祖年龄),在中国有5.59万年,而在印度东部为5.19万年,西部和东北部只有3万年,南部介于之间(据Yungsiyebu),似乎意味着在旧石器晚期曾存在过人群从华南向印度次大陆的回流。论文>>> 2013.5.13 关于石炭纪C—三叠纪T期间每年的天数,Berry等资料(1975)在匀变斜线下方有三个点(图6.37),Wells数据有晚石炭世珊瑚样本两个(1970),Pannella数据有晚石炭世、中三叠世瓣鳃类样本各三个(1972),见表6.6。坐标点往斜线下方偏离得厉害,总样本量不少,其不太可能是由误差引起,很可能是因为地球自转变慢呈过山车模式而并非匀变。Wells 1963年作的匀变斜线(图6.34)很可能是简单化了。过山车模式是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周期性变化的动力学根源。 2013.4.30 地学新闻:①.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的6603.8±1.1万年前,一颗直径6英里(9.66km)的小行星坠落在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附近,撞击飞溅的岩块重返大气层时点燃了森林,导致全球森林和其他一切化为灰烬,恐龙几乎同时灭绝(而不是延迟了几十万年)。②.张亚平院士等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树蛙开始恢复物种交流的时间推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海洋消失最终碰撞的时间发生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的3500万年前。③.长江贯通东流已2300万年。④.一个欧洲研究团队对南极冰芯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末次冰消期,南极气温上升与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是同步发生的,而之前有认为CO2浓度是在气温上升800年后才开始增加。⑤.浙江永康县湖西遗址发现一些炭黑状谷物,证明早在11000年前已出现了栽种稻谷。⑥.对人类身上的寄生虫虱子的DNA重新分析计算表明,人类17万年前开始穿衣服(倒数第二个冰期)。⑦.东帝汶一处大约4.2万年前的遗迹发现了疑似人类吃过的金枪鱼、鲣鱼骨头和钓鱼用的鱼钩,人类很可能在4万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远洋捕鱼技术。⑧.受起潮力作用,月球每年远离地球3.8cm,地球每年远离太阳15cm。 2012.12.31 法、美国际考古队在红河三角洲西侧山区(老挝境内)发现亚洲东南最古老的6~4.6万年前的现代人头骨化石,据Vietschlinger。为现代人祖先走出非洲后,一支经南亚-中南半岛,然后从北部湾西侧进入东亚提供了考古学依据。最早期亚洲东南的父系有C、K*、D及ON(O未诞生),C为海边渔猎族群,D从印度东北拐进藏东及云南,K*主要分布于南岛,可能从中南半岛西海岸迁徙南岛。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低50~70米。因此,这个内陆遗址有可能是NO-M214人群遗址,为东亚O系及北亚N系的祖先,对应母系可能是B*、N*、N9、R9、F、M7等。 2012.12.12 翻译两句 The northward migration of haplogroup O3a1c-002611 started about 13 thousand years (KYA) ago. The expansions of subclades F11 and F238 in ancient Han Chinese began about 5 KYA and 7 KYA ago right after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ancestors of Han Chinese and Tibeto-Burm.(Chuan-Chao WANG …) 单倍群O3a1c-002611向北方迁徙大约开始于13千年前。古代汉人002611下游F11与F238的扩张大约开始于5~7千年前,晚于汉族祖先与藏缅语族分离的时间(王传超等)。更多译文>>>> 2012.12.17 电视科普外国片:最早期的地球由陨星碎块撞击聚集而成,是个岩浆熔融体;地球上的水来自太空彗星撞击;42.8亿年前地壳已出现,并已有水体(海洋)出现。 2012.12.5 41000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快速的完整的地磁场极性倒转事件,反极性期只持续了大约440年,磁场强度只有今天的四分之一,极性变化期持续了250年,磁场强度只有今天的5%。见《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2012.10。 2012.11.26 植物基因组韩斌等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通过对栽培稻、野生稻的基因鉴定与对比,得出广西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确定珠江流域广西野生稻是世界栽培稻的直系祖先,隆安是骆越古稻作文化的中心。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大约在八千年前。广西新闻:另一明确证据是南宁的14处贝丘遗址,发掘出1万年前的石磨、石杵等稻谷脱壳工具,其中南宁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碳14测定为1.1万年前,年代仅次于道县古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稻谷遗址早1000年。彭头山遗址、贾湖遗址、浙江小黄山、跨湖桥遗址等的栽培稻遗存是从广西传播过去的? 2012.11.13 读比文言文更难懂的甲骨文太费劲,就来一个儿童动画吧!北方古族群迁徙演变动画>>> 2012.10.19 我国学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90万年以来黄土古气候变化曲线,曲线对比>>>。 2012.10.16 初步认定,辽西地区的细石器与采猎y-N(mtD4、G、M8、M9、M10等)族群的融入有关。根据北方新石器时代细石器的分布可大致圈定采猎y-N系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辽西及内蒙中西部,而燕山以南的冀北及辽东半岛少见或未见细石器,应不属其范围。约四千年前的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及山西陶寺遗址亦有细石器出土,陶寺母系以M系为主偏向戎狄,但父系是O3(据李辉等),神木塞峁遗址人骨特征与华南组最近(据吉大方启),可能亦属O3人群。三千多年前气候变冷北亚人南迁,河套地区商周时的犬戎有可能是陕北石峁石头城的后人,也可能是源自内蒙真正的戎狄N? 2012.9.22 日本最早期的制陶技术可能是由y-D2食人族从长江中下游传播过去的,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大海的阻隔延续了下来,他们在日本列岛还发展成强势群体,既欺负南部的C1又欺负北部的C3*,致使更多的mtM7a及N9b、G1b、D10、Y等沦为食人族的女人。D2食人族既劫抢O3系的N系女人(如A5a、A5b等),也从中窃取制陶技术,而对男性O3却一个不留。各路迁日路线及年代图>>> 2012.8.29 早东亚人C3*比东越O1a(P203、M110)更早迁徙华东沿海,华东汉族以及与东越有关的少数民族如侗族、罗城仫佬族等(混有M110)都有较高比例的C3*,但台湾原住民几乎没有C3*,高山族的M119+M110不太可能源自东越。 2012.8.21 内蒙东南林西县井沟子东周遗址(2500aB.P)成功提取的12个父系单倍群全部为C而未见O3或N,发表>>>,属东胡,古蒙古高原类型,井沟子母系主要是D >>>;青海陶家寨东汉魏晋人群(1900~1700aB.P)12个父系单倍群全部为O3而未见N,发表>>>,陶家寨母系属古中原系列>>>。看来,古族群之间并非如想象的那样说融合就会融合,可能与语言及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有关。 2012.8.18 晋南西周倗国人的古mtDNA属古中原系列,表明晋南的倗国以及类似的霸国可能是与周族有联姻关系的边缘化小封国,后来的父系结果有较高比例的Q1-M120,可能是由西戎及当地O系土著混合而成的晋国的小封国。母系为古中原成分,父系为被边缘化的O系(O*、O2、O3a等)及来自西戎的Q1、N。 2012.8.15 兴隆洼-红山文化是崇猪还是崇熊?>>> 2012.6.3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中陶器的测定年龄为2万年,Science >>>。台湾及南岛的O3-P201*绝大部分是P164+,而韩国及日本的O3-P201*大部分是P164-,他们可能是早期沿海的两个分支。 2011.10.19 复旦金力研究团队对三百多个体进行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显示,东亚人群的主要支系大约在1.3万年前已经发生了扩张,其早于一般认为的农业起源时间。东亚人群扩张造成的食物需求可能是农业产生的主要动因,而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群的扩张。相关图表>>>。(从各支系的诞生年代以及北方具农业文化性质的新石器出现的年代判断,各支系多数在向北方迁徙前已经诞生,诞生地可能集中在湖南、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只有D4b2b1可能是北方起源的) 2011.2.19 由张亚平院士指导的研究生彭旻晟等对海南黎族3个族群285份样本的mtDNA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合以前已发表的数据,经更为细致的研究发现,mtDNA单倍型类群M12、M7e和M7c1*是揭示人类早期移居海南岛的候选标记,而基于mtDNA全序列测定的系统地理学分析表明,早期移民发生在大约7千至2万7千年前。(盛冰期低海平面时)>>> 2011.1.12 东亚特有mtDNA M9a'b是一个追溯盛冰期以来人类迁徙活动的有效候选遗传标记。博士研究生彭旻晟等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该单倍群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南部及东南亚是盛冰期之后人类迁徙的一个策源地。在遗传学上揭示了一条源自中国南部向西延展到印度东北部和喜马拉雅以南地区的内陆史前迁徙路线,>>>。(M9源自马来半岛值得怀疑,南岛、南亚、侗台、苗瑶M9没有或罕有) 2010.8.20 孔庆鹏等:中国84个族群6093例mtDNA样本数据显示,华南为东亚人群最早分化之地;新鉴别的基部单倍群如M71、M74、M75、M76、N10、N11等很可能代表了最初进入华南的现代人祖先的母系遗存,而非来自邻区东南亚的近期基因流,考虑到这些单倍群主要集中于华南,提示华南很可能是现代人类祖先进入东亚后的主要聚居及分化地。 2010.4.6 ①.山西临汾陶寺中晚期遗存(4.1~3.9kaB.P)父系单倍型为O3*与O3e,母系单倍型主要是M系(M、D),属典型的北方汉人组合,但头骨形态却介于现代东亚与南亚人种之间(据张雅军等),这似乎说明用人种类型去推测父-母系单倍群的对应关系是不可靠的,仰韶半坡遗址虽属类东南亚人种,但母系不一定是由N系占主体?同时说明北方汉母系中的M、D年代较早,并非来源于汉代匈奴或隋唐鲜卑的汉化。 2008.11.9 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地质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称,火星表面大片地区都分布着水合二氧化硅,根据对水合二氧化硅数据的分析,认为在距今约20亿年前,火星表面可能仍存在液态水。而此前,在火星表面发现的水合矿物有两大类—层状硅酸盐和水合硫酸盐,其中黏土状的层状硅酸盐形成于大约35亿年前,由岩浆岩与水长期接触形成,在接下来的几亿年直至大约30亿年前,水合硫酸盐形成。(见科学网) 2008.9.9 动画示意:非岩溶区的剥蚀与沉积作用可令古人类活动遗迹荡然无存。 2008.5.13 有线电视播出“地球猎奇”,有国外探索者指,2.5亿年前,一颗直径十余千米的陨星撞击了南极洲的一块地方,形成直径300多千米的陨击坑,现在巨大的陨击坑就被覆盖在南极的冰层下面;陨星撞击时,撞击能量传播到地球对称的另一面,在西伯利亚发生了会合冲撞,地幔扰动、地壳被挤压破裂,导致2.5亿年前西伯利亚发生了一场持续百万年的火山大喷发,其熔岩覆盖面积差不多有欧洲大小。通过测定南极冰层源自月球的陨石的年龄,探索者还认为39亿年前曾发生过陨星猛烈轰击月球事件。 2008.4.29 O3在3万年前分化于滇缅地区吗?2000年,由复旦大学、云南大学以及美国德州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十多位科学家合作,通过对中国、泰国、缅甸、印度等国的汉藏语系男性Y染色体的研究,发现藏缅语族人群和汉语人群大约在6000至10000年前在中国北方相分离,藏缅语族的祖先从黄河中上游向南迁移,其中一部分进入云南、西藏南部及东南亚、南亚地区,成为现在当地汉藏语系人群的祖先(见>>>)。由于藏缅语族的诞生地不在滇缅地区,若用藏缅语族的O3e、O3e1的数据来证明O3分化于滇缅地区将难以令人信服。 2007.10.21 推测地球初始2亿年的大气:最初,由于块体的撞击,地表到处都是岩浆海,地表异常高温高压,大气应以水汽H2O为主,次为CO2;接着,由于地表的冷却,水汽形成海洋,大气以CO2占主导,其浓度比现今高出数百倍,其次为水汽H2O,地表气温及气压乃很高,由于火山喷出大量的CO2等酸性气体,经热雨溶入水中,导致海水呈较强的酸性,其溶矿能力更强,推测早期海水的矿化度应更高。 2007.10.18 南方为什么不能自然地过渡到青铜器时代,而要靠北方传入:原因很简单,就是南方的山体基本都覆盖有厚厚的风化土,古人无法找到铜矿石。南方的基岩多只出露于峡谷、冲沟的陡崖边,而北方的山区则到处都是祼露的基岩,就铜矿露头而言,在北方被发现的机率要比南方大千百倍,就是在当今,要在南方找矿也是相当困难的,都得靠钻探或挖探坑才能进行。 2007.4.10 文摘-南海周边古地磁变迁:据中国和中南半岛侏罗纪和白垩纪红层若干次独立的古地磁调查,一致表明这地区自晚中生代以来已向南移动4~19°并顺时针旋转了约20°(Hail和Tarling,1975),相反,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西部的白垩纪古磁极,以及苏拉威西侏罗纪到早白垩世和第三纪的磁极表明,这些地区曾发生过45~50°的逆时针旋转,同时马来亚向南移动15°,西南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则留在距它们现今纬度不到5°的范围内(Sasajima et al,1980)。这一古地磁资料表明中生代中、晚期,东亚大陆整体向南移动,华南大陆边缘、中南半岛、纳吐纳脊、西加里曼丹大致呈NNE至NE向分布,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东沙陆坡、西南菲律宾与基底构造线垂直,在东沙、西南菲律宾和纳吐纳-西加里曼丹形成华夏陆缘。摘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构造研究室《南海地质构造与陆缘扩张》P375。按数据恢复做的中生代亚洲东南海陆分布示意图>>> 2007.4.8 早期地球的磁场:对地球磁场的成因,目前的认识还不确切,多认为与液态地核及自转有关,如月球既没有液态月核也不能有效自转,所以就没有月磁场;火星自转速率虽与地球相当,但其质量及体积小,不能形成足够规模的液态热核,所以火星磁场也很微弱;金星虽有个液态核,但其自转太慢,几乎也是没磁场的。早期地球的自转速率比现在大得多,每天只有5~8个小时,但不可思议的是:早期的地球竟是没磁场的或其很微弱,到了32亿年前才具目前的一半左右。相关观点认为,地磁场的形成不但与液态地核有关,还与双层地核形成有关,在固态内核与液态外核都上规模时才形成强大的磁场。远在39.5亿年前,由于还没有足够的铁镍物质沉入地心形成固态内核,地球磁场甚是微弱,随着地内熔融及进一步的重力分异,地球磁场逐渐增强,到了32亿年前才达目前的一半左右。相关内容见>>>科学网 2006.12.16 火星北部低地平原很可能是由原始撞击成因的玄武质熔浆海填积而成:欧洲的火星快车探测表明,组成低地平原的岩石是火山岩而非冰层冻土类沉积岩,陨击坑大多已为火山岩所填埋。因少有火山地貌发育,可推测填积岩浆海应形成于39.5亿年前的陨星大轰炸。从44至39亿年前,为火星壳、幔、核的分异形成期,南半球火星壳较厚,熔融程度较低,受陨星撞击时就保留了密集的陨击坑,而北半球壳薄熔融程度高,受撞击时形成熔浆海并充填于北半球。不过,如果北部平原的填积物全为熔岩,深部没冰层存在,那火山锥上的流水地貌又该如何形成?火星上曾洪水泛滥、曾经有过湖水并留下化学沉积物,其水又源于何处?这还意味着火星上曾经有过的海要洋比以前想象的小得多,现在火星上的冰层水源会少得让人失望。 2006.12.10 近期地学期刊点滴 ①.刘武等: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人类学学报.2006 Vol.25 No.3)。②.吴涛等:近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大约为2.5~3.84mm/a,热膨胀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因;海平面变化具有时空分布差异--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地区上升最快,其值高出全球平均值的10倍以上(-地球科学进展.2006 Vol.21 No.7)。 2006.8.27 起潮力致使地球自转变慢说存在致命错误:依起潮力作用原理,导致地球自转变慢的是偏心引力矩对地球自转的拖滞作用。起潮力的大小与月球的质量及地球的半径成正比,而与月地距的立方成反比,则F=2Gmr/d3。目前平均月地距为384400km,而45亿年前月球刚形成时则近得多,约22530km,可算得初始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为现在的4965倍。由于地球自转受到一个巨大拖滞力的制约,初始地球自转失速应比近10亿年严重得多,所呈显的每天时数变化曲线应向下凹,然而,地质学数据则表明,近10亿年自转失速最为严重,每天时数变化曲线是往上凸的,如图所示。因此,导致地球自转变慢,起潮力的作用子虚乌有。 2006.8.25 起潮力是这样引起月球逐渐远离地球的: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由于与地球正背两半具有距离差,其间便产生了起潮力(则引力差),使地球正对着及背对着月球的两面都鼓隆起来,海面则发生涨潮。由于引力差的存在,月球对地球的引力点总是偏离地心,在地球绕轴自转时便产生了引力矩。因月球公转比地球自转慢,这个引力矩总起着拖滞作用,阻碍地球自转,结果造成地球自转在逐渐变慢;同时,地球的快速自转,引力矩对月球所产生则是一种牵拽力,使月球公转加速并逐渐远离地球。太阳对地球也有起潮力,约为月球对地球起潮力的一半,也会使地球自转变慢。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对太阳的起潮力非常小,仅为太阳对地球起潮力的万分之一点五,地球对太阳的引力点几乎落在太阳的中心,太阳给地球的公转加速力非常微小,地球的轨道半径基本是不变的。其它行星也一样,其轨道半径趋于不变。 2006.8.16 珠三角新生代辑要:晚白垩世-古近纪,南海裂陷未成,本区地处内陆,由于气候相当湿热,雨水充沛,全球海面高,区内发生剥蚀夷平及湖盆沉积作用,形成诸多红层盆地。进入新近纪,红层沉积停止,地壳节节抬升,河流侵蚀不断,如今三角洲周边海拔1000~1300m的博罗罗浮山、佛冈阿婆山、新丰青云山、高要鸡笼山、清远大罗山等应是晚中新世的夷平面,近千万年以来的抬升幅度在千米以上(按每万年1米的速率推算);汇流三角洲的西江、北江和东江沿袭新近纪准平原发展而来;三角洲基底地貌主要是第四纪众多河流侵蚀准平原化的结果;较宽阔的阶地平原多沿原红层盆地发育。早更新世以强烈的抬升剥蚀为主,沉积物罕见;中更新世亦以抬升剥蚀为主,约在70~40万年前及40~20万年前分别形成高程60~80m及35~45m的两级侵蚀阶地,由于后期剥蚀,此期沉积层也极少见,仅于内陆封开县城及龙川佗城见有堆积阶地;晚更新世末次早冰期,海平面曾比现今低约80m,海岸线东迁几百千米,河谷深切,先期的松散沉积被剥蚀殆尽,三角洲内年代早于5万年的第四系少见,5~4万年前末次冰期之间冰期,海平面从-80m回升到-40m,在三角洲低凹河谷沉积了上更新统冲积相,近海还夹海相,2.5~1.5万年前进入主冰期,海平面再次跌到-120m,间冰期沉积层被侵蚀残存,偶见二级堆积阶地;1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进入全新世,海平面迅速上升,整个三角洲发生了广泛的沉积淤积作用,形成一级堆积阶地或平原。珠三角第四系绝大多为全新世地层,厚度最大60m,一般20~30m。附图:珠三角山川水系及红层分布图 2006.8.11 近期地学要闻:①.4.4亿年前宇宙伽玛暴摧毁地球生物并形成小冰期假说遭质疑(南方网);②.英《自然》杂志,30亿年前板块构造消减过程已存在(中科院);③.2006年《国际地层年表》寒武系采用了我国学者提出的四分方案,四分年限为4.88/5.01/5.10/5.21/5.42亿年前(中科院);④.在彗星收集到的尘埃中有1700℃高温环境下形成的物质(科学网);⑤.对三角座一对双星间的距离作重新估算,宇宙常数可能比原来小15%,宇宙年龄可能高达158亿年(科学网);⑥.宇宙诞生时,在万亿分之一秒从显微大小暴胀到天文尺寸(大洋网);⑦.对东莞观音山古树博物馆中的古树做树种电子显微镜鉴定,显示4420年前气候有如越南、海南炎热,1530年前的三国时期曾很冷(中新网);⑧.中国现代人类“本土起源说”获强劲支持,三峡井水湾遗址光释光年龄约为7万年,为10~5万前延续演化找到依据(中科院)。(详见有关网络新闻) 2006.7.23 奥尔特云-彗星:在原始星盘尘埃聚集成太阳及行星的过程中,最外围由于引力太小只形成结构疏松、体积甚小、个体达千亿的彗星群,其总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几十分之一,其物质组成代表着原始星云尘埃的成分。一般认为,彗星源于外恒星引力对奥尔特云的扰动而进入太阳系内部。彗核大小只有几千米,密度约为1g/cm3,由米级硅酸盐岩屑、冰及烃固体块组成;当接近太阳时,在太阳辐射和光压作用下产生气体分子及微米至厘米级尘屑,形成反向太阳的彗发。内彗发是尘粒及气体分子的混合层,直径约2千千米,外彗发由气体分子组成,大气密度仅为地面大气的20亿亿分之一,近太阳时,其长度可达十多亿千米。 2006.4.12 东南部地壳减薄的方式应以伸展拆离为主:东南边缘大陆,广泛分布燕山期花岗岩,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挤压形成造山带,地壳厚度估计达50km,并形成海拔3~4km的高原山系;目前地壳厚度约30km,地面高程多在1km以下。中生代以来地壳发生了巨量减薄。地壳减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是风化剥蚀作用(包括流水侵蚀切割),假如这20km的减薄量全由剥蚀所引起(则地壳被削去20km),目前出露地表的岩层应为深埋20km中地壳的变质岩或岩浆岩;二是地壳的伸展拆离,沿水平方向拆离、拉伸而摊薄,假如减薄量全由伸展拆离所引起,造山带将被拉宽到原来的5/3倍。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粤东侏罗系地层变质程度甚低,考虑到深成花岗岩的广泛出露,推测中生代以来剥蚀减薄量在5~6km左右,而伸展拆离减薄量约为15km。 2006.4.9 粤东下侏罗统曾深埋地下,并受花岗岩浆烘烤,但变质程度甚低。强力水泥厂的钻探,见砂页岩覆盖花岗岩的接触关系(如图1、图2),页岩发生角岩化,但未发现变质矿物,花岗岩在接触带呈细晶结构,较深则呈粗晶结构,属深成岩,其侵入深度大于3km、熔浆温度在600℃以上,大概能与埋深10~20km、温度300~500℃的中地壳温压环境相当。从这些现象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粤东地层就算深埋中地壳也不一定能形成变质岩;换一句话,未发生变质的地层也有可能曾深埋于中地壳。有研究者认为,中生代华南东部地层曾强烈叠覆增厚,并形成过高原,但似缺乏普遍存在变质岩这方面的依据。 2005.7.30 印度-青藏间的海槽不是在5000万年前已经关闭了吗?东部边缘大陆不是在古新世开始已陆续发生裂离、裂陷了吗?如图、如文,中国地形东高西低、东部高原直延至2500万年前倒是没想到? 2005.7.8 上部地壳剪切升温造就重熔岩浆问题:上部地壳的韧性剪切活动,顶多每年切移几十公分,仅靠剪切摩擦生热就能形成熔浆,令人难以置信,似属没有任何依据的胡猜;假如有条件,你可以在几百摄氏度及几百兆帕的温压环境下做个花岗岩块剪切摩擦试验。 2002.6.关于起潮力的作用及地球自转逐渐变慢的原因 什么是起潮力呢?这需要从万有引力说起。我们知道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这种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样地球靠近月球的一面,所受到的月球的引力最大,地球中心部分次之,而背向月球的一面最小。这种地球不同部分所受月球引力之差就是月球的起潮力。太阳对地球也有起潮力。与引力不同,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与月球的质量成正比,而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F=2Gmr/d3 (m-月球质量,r-地球半径,d-月地距离)。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则同理。太阳的质量约为月球的2700万倍,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是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的390倍左右。计算不难发现,由于距离以立方影响起潮力的大小,所以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是太阳对地球的2.25(2.18)倍。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仿佛是一种小小的“刹车片”,其长远的影响一是使地球自转缓缓变慢,大约每10万年减慢两秒。二是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使月球获得一个公转加速力,导致月球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所以说,远古时月球比今天离地球近得多,影响也大得多。(据王思潮等) 2002.5.月球与地球的一些天体物理学关系 部分俄罗斯学者的观点: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的姿势绕着太阳转,因此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只要将月球摧毁,地球也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度,这就意味着季节变化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有些地方则会拥有永恒的春天。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相关文章) 2002.5.二叠纪末陨星撞击导致生物绝灭、联合大陆裂解及西伯利亚的火山喷发? 在二叠纪末(2.48亿年前),地球曾遭受了一次陨星撞击,有95%的动物种类被灭绝,一半以上海洋动物和哺乳类爬行动物类灭亡;浙江长兴煤山T/P界线出现铱含量异常,至二叠纪晚期长兴期末,有85%的菊石、80%的腕足类和84%瓣鳃类灭绝,进入三迭纪后,类整个地消失。美地球科学家迈克·兰皮诺认为这颗陨星直径约20km,撞击于联合大陆的南部,撞击使南美与非洲分开,也使这两陆块与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沿撞击所生成的断裂分开;火地岛新发现两个环形冲击构造,南美、西部南极在距冲击中心1000km距离内的褶皱,上冲岩层向外展开呈波状,开普褶皱带和法克兰高原的地质构造支持他这种撞击解释。这次撞击还可能是西伯利亚始于2.48亿年前,持续了一百万年的火山喷发的诱因(相关文章)。经测定浙江煤山地层的地质年龄为2.5亿年,此时正是熔岩覆盖的面积与欧洲差不多、体积为150万立方公里以上的西伯利亚火山大喷发时期。专家分析,发生在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的生物大绝灭,很可能是受超大规模火山喷发、地外物体撞击等突发性因素的驱动(相关文章)。 2001.12.银河系中,太阳系、地球运转过程中动力场的能量转换 太阳系在绕银河系运转的过程中兼在银河面或银河旋臂两侧作往返摆动。太阳系的银河年是逐渐变短的,从30亿年前的4亿年变成近期的2.8亿年;而太阳系在银河面或银河旋臂两侧作往返摆动的周期是变长的,从6亿年前的8千万年变为近期的9千万年。 2001.2.晚白垩世以来东亚陆缘的裂离与扩张 部分研究者认为南至规模宏大的南海的裂离扩张,北至华北、渤海等巨大规模的盆地的裂陷沉降,东至东部岛弧的裂离,都与印度板块的俯冲楔入有关,但从所依据地质信息不很充分,或是说地幔对流在陆缘的离散,或是说对流幔柱在陆缘的上涌。这种多方向(相对于印度板块)的发散裂离,印度板块的俯冲是否具备如此规模的能量?这种断离作用为什么发生在大陆边缘而不发生于青藏高原的边缘附近,在印度板块碰撞以前,东亚陆缘早已开始发生裂陷沉降。如果说是由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引起,但这种洋壳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幔对流越过欧亚陆壳影响到东部陆缘的解释很难成立。 2001.2.对于东南大陆边缘 目前形成的基本共识有:① T2 华南洋封闭,扬子-华夏陆块碰撞,地壳增厚;② T3-J1 大陆边缘应力松弛,形成边缘燕山地槽系;③ J2 大陆边缘被挤压,地壳缩短增厚,形成边缘燕山褶皱系;④ J3-K1 (145~120MaB.P)发生强烈的壳内岩浆作用和壳下岩浆的底侵作用。⑤ K2 (120MaB.P)以来边缘大陆发生裂解与扩张。 2001.2.新生代全球变冷及第四纪大冰期 其形成的原因:一般被认为与南美、印度、澳大利亚陆块裂离南极大陆有关,是南极孤立、形成环南极洋流及热隔绝的结果,但不能以同样的机理去解释震旦纪末、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的形成;《天文地质学概论》认为与太阳系运行至近银心点的位置有关,但没有具体的成熟的观点;北大地球物理系罗先汉认为与太阳风和银河系尘云相撞强度的减弱有关,主张源于日面发热量的变弱,并发生于太阳系运行至银河系旋臂的外侧时(中国科学报.1995.10.25)。
|